平地不铺青石板,光是泥地,就很省钱。
盖一些草棚、泥墙屋,一千两银子应该差不多。
谢籀说:“虽然现在二百两银子舍不得出,以后、或许有人愿出。”
每个村都有、那得非常以后。
条件好的、情况特殊的慢慢做起来。
桓樾闲话:“一个村子,学堂和善堂应该是最好的,而不是地主、衙门。大家都读书,老了都会用善堂,这就不会养出特殊的东西。”
谢籀点头,思考。
这是观念问题。
地主必然是不干的。
但是,一个学堂、善堂其实要不了太多银子。让地主承担一半也是不错的主意。
桓樾说:“不能做成面子工程,骗人的。要让读书、仁孝成为主流。”
读书不是有钱人的特权,虽然读书后还是给有钱人打工。
所以有钱人完全不担心。但层次已经不同。
桓樾觉得:“读书不会让他们变坏,吃饱穿暖日子不错,谁愿意去造丶反?”
宫娥内侍都点头。
造丶反搞得不好就要砍头,那是活不下去才干的。
老百姓造丶反的,远没有朝中、或者贵族危害大。
桓樾随便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折腾半天都是苦,但凡有口吃的就不想折腾。只有日子过好了,又想更多,欲壑难填,龙椅都想坐坐。老百姓过的再好,依旧是底层,就浪不起来。”
内侍若有所悟:“百姓就指的是大众,折腾到最后都是自己。”
桓樾吹着秋风瞎扯了:“体量太大,闹赢了收获是一百,有一万个人分。若是个别人利用老百姓,偷偷拿走五十甚至八十,他是赚了。所以,注定是少数人成赢家。少数人更灵活,手段多。”
虽然这只是一种情况,反正桓樾也不是搞社会学:“人多了就难协调,搞得不好一盘散沙、自己闹起来。成本太大。”
谢籀抱着媳妇儿,好厉害。
宫娥都被娘娘带歪的:“那煽动老百姓的也是过得不好。至于特别彪悍的,不会太多。”
大家都彪悍,相互就打起来、抵消了。
所以老百姓不可怕。
具体还是很复杂。
谢籀牵着媳妇儿的手,看这花园很美。
内侍跑过来,有事儿回禀:“施家将裴元奴送给了贺大将军麾下的猛将连青,又宣称她死了,要发丧。”
谢籀和媳妇儿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