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没必要了吧?”陆青竹想想那场景就打寒颤,一家有女百家求这不就是个夸张的形容么,哪里能当真?
“傻丫头!”陆孙氏摸了摸陆青竹的头,怜爱地说道:“青松才九岁,为什么这么多人就惦记给他说亲?”
陆青竹想也不想说道:“咱家好,我哥好呗!”
“像咱家这样的,毕竟少,可你生在咱家养咱家,有些东西都刻进骨子里了,真要把你嫁给村里任意一家,你往后能过得开心吗?”
村里和陆青竹年龄差不多大,甚至再大一些的,陆孙氏都觉得配不上她大孙女。
陆孙氏叹气,“奶奶想给你找一家门风正的人家,可这样的人家对进门的媳妇要求也高,起码品行得好,就像我当年给你爹他们娶媳妇一样。”
陆青竹没敢说老太太这是异想天开,就是将青山镇细数过去,和他们家差不多的也没几家。
那几家也未必有和她差不多的男孩子。
即便有——这不狼多肉少,和陆青松差不多的境遇么?
“一家有女百家求这话说明了什么?只要你够好,多的是人上门提亲哪,提亲的人多了,你便有了挑选的余地。”
陆青竹:……
老太太这意思,文艺点的说法不就是“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么?
但仔细一想,陆孙氏对儿孙们的教育理念好像也是如此,在她眼中,她的儿孙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甚至她自己都是“别人家的婆婆”典范,所以她才成了陆家村最被羡慕的老太太啊。
“奶奶。”陆青竹提醒陆孙氏,“我们以后赚得银子多了,您就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了。”
“赚银子要真那么容易,我和你爷爷不早成地主了?”陆孙氏无奈一笑,“咱家也没个手艺,除了种地还能干什么?”
陆孙氏也不是没想过送儿子们去学手艺,但陆家不算富裕,陆老头当时分家出来又要盖新房,还得生活,便也没攒下什么钱。
三个儿子听着是好听,可养起来不是一般得费粮食,陆孙氏又不是那种抠抠搜搜委屈孩子的人,否则三个儿子也不能长得人高马大的——这都是白花花的粮食吃出来的。
送儿子们去学手艺,进门给师父端茶倒水,捏背洗脚,逢年过节得孝敬,等同半个亲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