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的孙女儿还能不了解吗?秀姐从不是个贪图富贵的姑娘,这既是家里良好的教导,也是元秀惯有的品格。
元老太爷笑着回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也是诗经里的诗歌,周南里的桃夭,说的是庆贺一位新娘嫁入好人家,借这道赞歌,元老太爷告诉孙女儿,你到了定亲的年纪,而家里为你定的这门亲事不会有错,放心吧,祖父眼里看重的是你嫁过去后夫妻和美家庭和睦,没有把你许错人家。
汪学士也听懂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客人们你们到来,应该带着道理来才是,这是指责他们没带着道理前来。不讲道理。
他也同时感叹着老元这一生没有虚度,他不但有教书度人的好名声,自家的姑娘也教导的知书达理,出口即是文章。不由得大学士也发出卫王殿下有过的感慨,大仪大长公主她做事,几时错过?
这门亲事一定要促成,还要姑娘心甘情愿,否则自己这学士成了白跑路白受请,这一生里白读了书。
在元老太爷之后,汪学士笑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是论语里的泰伯篇,孔子说,从学习诗经开始,把礼当成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
恰好跟上元秀拿诗经反驳的话,汪学士责备元秀只知道有诗,却不想想求亲的我们依礼而来,准备的大媒俱全,又恳请你家长辈赞同,将来也以鼓乐迎你入门,我们宾客没有半点失礼之处,你怎么能指责我们前来提亲不合道理?
元老太爷扑哧一乐,觉得今天这亲事提的实在有趣,这称得上雅问雅回,这是高雅的提亲,他面上生辉,哈哈的笑了起来。
元秀听完,七岁读书不是白读的,自然一听就懂,气的面容通红,手指间把帕子搅了又搅,暗怒道,你们摆布了燕燕,又还想来摆布我不成?
这万万不能!
不就是背书喻事吗?元秀背书还成,她肚腹里有藏货,不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