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冬冬跟着说:“是的,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就是只有形,而无神,是不是演员离校园生活太远了,演不出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了?”

这个形容词……有点怪,但好像又没毛病。

凌安妮吃完了饭,陪她们去看了前几天的录像带。

好嘛,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虽然不会制冷,但最会点评冰箱的凌安妮很快看出问题:

“他们身上缺的是焦虑感。”

这个词一出,莫北初和韦冬冬豁然开朗。

不怪她们没看出来,实在是她俩的成长路径和普通人不太一样。

莫北初的父亲是知名大导年子良,她以艺考生的身份考入北电导演系完全没压力;韦冬冬还在读高中时就当了电影编剧,在别人高考时,她已经拿了最佳编剧奖,也用不着为内卷而焦虑。

校园片里的焦虑是什么?是每次考试时的排名,是哪怕成绩退步一丁点,都会担心自己掉队的恐惧;是宿舍里你不熄灯,我也继续学下去的无休止内卷;是看到优秀的同龄人,都会被父母拿来对比的表面不耐烦,内心却觉得自卑。

尚未离开校园,被书本压垮的学生们,只能把成绩和排名当成衡量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准,似乎能考上什么学校,就决定了人生的三六九等。

若干年后,成熟的大人们回首校园时光,会感慨高考其实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但在高压环境下的学生们,都被困在井里,只能抬头望着狭窄的天。

这才是真实的校园常态。

而剧组的演员,都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他们光知道演这段戏时状态要着急,要担心,却理解不了那种视成绩于一切的高度重视,由此衍生出的强烈情绪。

问题已经发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培养演员焦虑感这件事,莫北初和韦冬冬各出奇招,但都认为对方的方法没有自己的好,一时陷入争论,看向了凌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