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郎氏叫屈的也只有真正和她有往来的几位后宅妇人和家中仆从。然而她们不识字,不在外经常走动,不会书写诗篇,不知如何编撰故事。那些会读会写的听信了陈家叫人散播出去的故事版本,愤慨的同时又添油加醋传播了出去。直将郎氏形容成了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鬼恶妖。很多人并不了解事情真相,一些后宅妇人甚至还聚在一起痛骂陈氏丢了她们女人的脸。
《郎氏案》群情激愤,不杀她不足以平民愤。
最后在县太爷的监督下,要将陈氏沉塘。
县太爷当年为了贪墨薛举捐官的银钱,借口郎娘子的状告借题发挥,光收钱不办事。此番应了陈家人允诺的好处,更不会为郎娘子做主,将错就错,黑了心肝。
要说郎娘子爽直,善良,敢爱敢恨,到底是有福报之人。
她养了个好女儿。
小小的女娃子,头上几根黄毛,话都说不明白,就敢去拦姬贵妃的凤驾给亲娘喊冤。(当年姬后尚未封后)。
人人都当郎氏必死,看热闹的乡民数以千计。谁知姬贵妃突然驾临,当着数千百姓的面,重审此案。
此案并不复杂,不过是有心人掩盖,歪曲事实,又触碰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再以讹传讹。将一个无辜可怜又坚强善良的女子推向绝路。
姬贵妃申明此案,当即怒不可遏。
当即罢了县太爷的官,收监待审,又将那些背后造谣推波助澜之人一一捉拿按律或当场鞭笞或入狱关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