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悉檀似是有些误解:“农税在税收里占大头,宗亲、官员的俸禄之中,粮食、布帛最多,铜钱、铁钱、金银都在次要。师兄劝你甭打歪主意,否则,脱几层皮都是轻的。”
周不渡澄明立场:“我不是想从这里面挣钱。”
“怎么说?”杨悉檀饶有兴致。
周不渡:“我从前看过一些书,知道不少增产兴农的办法,想试试,没准就成了呢?但得等到有钱之后,可能还得贴钱进去。”
“哎呀呀……”杨悉檀眼珠子一骨碌,看了看越千江,似笑非笑,好像在想要些说什么怪话。
但师父一瞪眼,他瞬间变得乖巧,老实说:“哎,师弟,你就把心搁在肚子里吧!这些年风调雨顺,闽浙等地稻麦轮种或种两季稻,亩产怎么着也有四五百斤了。”
现在的一市斤相当于后世的一斤三两多,粗略换算,农田亩产可以达到五六百斤。
周不渡看着眼前这碗稀得跟白开水似的杂粮粥,不敢置信:“你没说错?”
杨悉檀:“这破道观太穷了,待会儿出门看看呗。真没骗你,种得好,亩产八百斤也不是天方夜谭。”
“怎么可能?”周不渡眉头一皱,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你师兄惯爱夸大,但……事在人为么。”越千江也没有多作解释。
周不渡对农业没有多少了解,只记得,宋代北方种麦、南方种稻,综合起来的粮食亩产最多三百斤,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因此,他之前就想过要推广占城稻、稻麦轮作、革新农具、改良灌溉技术以及研制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