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嬷嬷当然也清楚舒舒觉罗氏有时候确实气人,又忙补了一句:“若老夫人哪句话叫您心里头不痛快了,您只管不言语,奴才帮您说。”

这对于云嬷嬷来说是稀奇话,她的观念就是时下传统观念,同时也远比满人更讲究礼法孝敬,认为对长辈要恭顺敬从,不可有忤逆违背之举,如今能这么叮嘱敏若,对她来说算是豁出去了。

敏若一时觉着有些好笑,又乐意受用。

舒舒觉罗氏和她闹过一场之后,许是意识到敏若不会继续纵容她,或者说对她的不满已经在她不知不觉间积攒得很深,她的女儿也在看不到的地方长成了一只刺猬,不会再处处恭顺地对她。

所以她与敏若的相处关系有了微妙的转变,一开始是逃避似的不愿见到敏若,后来一旦见面,必定是欲言又止的模样,因为开口气弱,所以干脆少言。

也是乌达嬷嬷日日在她耳朵边上念叨规矩,念叨当日皇后在时她亲身践行、后来又因为宫里的人便成了小女儿而逐渐不在意的那套规矩,念叨得她逐渐捡回当年在宫中的循规守礼来。

虽然心里头不情不愿的,但知道小女儿不会惯着自己后,她便先气弱了两分,清楚自己没有以前那样在永寿宫嚣张的资本了。

本来云嬷嬷都做好打场硬仗挺身而出的准备的,结果没想到准备都白做了,舒舒觉罗氏进来就往那一坐,一声不吭跟尊佛似的,旁人瞧了或许觉着憋气,敏若可没那事,见她不吭声就全当省事了,也没去关注她的情绪,干脆地将康熙打算给兰若指婚的事情说了出来。

同时也道:“婚事未必定,我在皇上那没说准,只含混过去,还是得问问你们的意思。要我说,那普昌倒是小了点。”

这会本该舒舒觉罗氏开口的,她是兰若她们半个额娘,巴雅拉氏这个爹娘不在,兰若的亲生额娘没有入宫的资格,舒舒觉罗氏作为承爵人的额娘,本该担过这份责任的。

但她坐那不吭声,敏若没强求,也不气不恼,将宫人们打发出去了,又叫人带云若去选裁衣的新缎子,牵着兰若的手叫她在自己身边坐下,才低声问:“你自己心里想想乐不乐意,若是你不情愿,三姐就替你回绝了。辅国公府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家,回绝了也称不上得罪。”

兰若听了就笑,“三姐你这话传出去,叫人还以为咱家怎样了呢。……那家辅国公府的老太太我见过,年初时候她来过咱们家,当时还给了我一对镯子做见面礼,当时觉着丰些,我额娘说他家孩子还小呢,也没往多想,可……”

“老太太的身子不好,死前想找个能照顾儿子的,只能先把婚事给他定下。”敏若道:“皇上倒是说普昌那小子心性天资不错,但我觉着回头还是叫你三哥给打听打听。这婚事要成,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你过去了就是当家做主的人,那边还小,你打小养着他,要拿捏他不难;坏处是那小子康熙十四年生人,比你小太多了。”

敏若话说得直接,因为是对着兰若,干脆地将在她看来的好处坏处都点了出来,坏处说得委婉些,但兰若也听得出其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