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页

她们挣的月钱比以往要多,还包吃住,天冷的时候有热炕在,也不会冻着,比起之前不知道要好上多少。

挖盐的民夫也比以前轻松多了,再也不用把小命拴在裤子里,然后带着工具下去挖盐。

要是盐井塌了,那就是他们的命,盐井的东家也就可能赔点银钱就算了,然后让新的挖盐工继续下去卖命。

如今有了挖盐的机器,他们就不必担心盐井随时会塌掉,只需要在上面操作机器就行了。

而且机器还不会累,只要好好保养,就能从早干到晚,产盐的数量比以前多了,工钱也就多了一些,挖盐工如今只需要搬运盐就行了,一个个脸上如今再也不见苦楚,全是欢喜的笑容。

各地的工坊逐渐开了起来,家里只要有人留下伺弄田地,其他人就可以去工坊做活,挣的银钱比以前都多了。

工坊出产的东西不愁卖不出去,甚至做的越多,卖的就越多,还不够卖。

因为供不应求,价钱也不会低下来。

康熙早早就察觉到要是供大过求,这价钱就要掉落下来,于是找了不少买家,分散了这个风险。

他从来觉得不能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要是对方有什么问题,减少订单或者忽然取消了,那么积压的货物就成了大问题,压在手里,时间一长就更卖不出价钱来。

所以西洋各国都是买家,数量也是有定数的,不会谁更多一些,这样既公平,又稳定了价格。

哪怕最棉布需求最大的扶桑国几次提出要增加订单,都被康熙派人拒绝了。

他只道工坊暂时能生产的数目就这么多,很多新工坊才建起来,没那么快上手,还得慢慢增加才是。

扶桑国隔着海,因为水师的关系,他们的船只也不敢太靠近。

加上他们的装束和发型跟大清完全不同,而且还不愿意改变,一来就能发现,所以想打听消息也很难,以为康熙说的是实话,就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扶桑国跟西洋国打交道的机会也不多,没能从他们那边探听到消息来。

俄国沙皇虽然远在西洋学习,依旧跟他的生母和舅舅频密通信。

俄国对棉布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想跟康熙多订一些,仍旧被他拒绝了。

沙皇跟扶桑国的幕府将军不一样,他对大清的消息渠道能有一些,很清楚康熙是为了稳定价格才不愿意增加售卖的数量。

哪怕他私下提出价钱不变的情况下多增加数量,康熙还是婉拒了。

康熙又不傻,没必要为了一个俄国得罪西洋其他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