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能进去的,再多带一个人,谁家没几个亲近的亲朋戚友?
再就是他们哪怕不带亲属,把这个名额转手卖出去,也是个无本生意,谁不乐意呢?
于是海商拼命买进粮食,先是从东南亚那边进的多。但是那边买的人实在太多,然后没剩下多少,他们就转而跑去欧洲买。
海商也聪明,他们当然不会直接跟欧洲那边说:因为大清遇上地震了,缺粮食,所以才会过来买粮。
两边离得远,一般都靠海商来传递消息。
这次海商聪明了,压根就没有递消息过来,也不算故意隐瞒,就晚一点说而已。
不然要欧洲那边知道大清地震缺粮食,不把价钱抬到天上去才怪了!
海商大老远跑过来,可不是只当个搬运工,而且欧洲抬高了粮食,他们中途运输需要费用,也会有损耗,过去的价钱自然也高,大清不收了怎么办?
再就是大清给了许诺,他们带去的粮食多,最多那个人就能进拍卖会。
这么难得的机会,谁愿意错过啊!
海商们彼此之间默契都没跟欧洲那边提起此事,然后一个个各显神通,跟各国熟悉的贵族打交道,开始忽悠对方卖领地里的粮食。
他们还送不少稀罕礼物过来,虽然送的贵重,让海商有点肉痛,但是能买下很多粮食,那也值得了。
果然这么一疏通关系,贵族大手一挥,让领地的百姓卖了不少粮食。
海商给的价钱公道,百姓也愿意卖。
他们一个个村庄去收,每个村长知道村里收了多少,就不清楚隔壁村的。
十个八个村庄收的粮食分别送上船队,就连贵族都不知道海商究竟买了多少。
不过贵族也不在意,反正海商给钱了,又送了礼物,这门买卖对他来说没亏,自然也就不在意了。
这时候谁熟悉的还关系好的贵族多,领地也大的话,谁就占便宜了。
有个大海商之前买卖做得不错,就是差了临门一脚能进拍卖会,垂手顿足很久,如今终于大展神威,收了一大堆的粮食。
他都不敢休息,怕被人捷足先登,转头就让船队匆匆出发送到大清这边来。
他这船队带回来的粮食数量,不止惊动了户部和王谈,还惊动了康熙。
实在这数量太大了,王谈派户部的人亲自去点算了好几遍,确实数量上没有差错,而且粮食在海上保护得不错,损耗很少,基本上都能直接送仓库里用。
康熙知道后,大手一挥,也遵守承诺,直接就让这个大海商进拍卖会了。
其他人一见皇帝如此守信,虽然遗憾比不过这个大海商,然而大海商进去了,其他人的压力小一点,不也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