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

如此,各地的妇人也有了上工赚工钱的机会,而不是只依赖丈夫来养家。

顾凝宸想着,一家子有两个能赚工钱,那家里就要比以前富裕一些了。

就是农业不能荒废,毕竟粮食还是重中之重,各地的工坊规模就不能太大,不过也足够用了。

如今最重要的是把纺织机做出来,供给各地的纺织工坊。

再就是棉花这个各地种的多,一般就是自产自销了。有些地方很适合种棉花,产出多了,纺织跟不上,就很容易压在手里。

多了纺织工坊,就能尽快把棉花转化为棉布然后卖出去换钱。

这样也能周转起来,让各家各户种了棉花换成钱,也就让人能够继续积极多种棉花。

而不是因为棉花压在手里换不成钱,而不再继续种,这样就违背了当初康熙让各地大量种植棉花的初衷,也有了良性循环。

棉布的产量上来了,价钱也就能下去,那么军需方面购买各地棉布做棉甲就能划算许多。

百姓们只要努力攒攒钱,家里人也能穿上更舒服的棉布衣服了,过年过节都能扯更多的新布。

康熙的意思是先开京城这边的工坊,运作方面没什么问题了,再考虑其他地方。

毕竟要直接让各地开工坊,不说织布机的问题,就是如果运作这个工坊,利益怎么分配,纺织工又如何安置,没有章程就很容易乱来。

得让京城这边工坊运作成熟了,各项规矩都立好,没有遗漏,这才写成章程让底下照着做,就不容易出差错。

造办处那边加紧开始做纺纱机,他们也学会了流水线作业。

工坊里请了很多木工师傅,然后每个人只做一部分,拼接起来就是完整的纺纱机,每个工序因为熟练就尤为快。

一个月下来,就已经做了十几架纺纱机。

另外招纺织女工的事也很顺利,毕竟这会儿谁家不想多挣点银钱。

妇人能做的很少,大多就是在家织布,或者绣帕子拿出去卖,换来银钱补贴家里。

如今有这个纺织工坊在,工钱不低,还包吃住,如果做得又快又好,还有另外的打赏,不比在家里吭哧做那么点布拿出去卖要挣的银钱多吗?

但是工坊由谁来负责管理,就是个问题了。

其他工坊可以用太监或者小吏,但是纺织工坊全是妇人,这就不合适了。

顾凝宸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道:“皇上,何不让她们自个选出一个人来管着?”

这个建议还挺新奇,康熙就问道:“自己管自己,你就不怕她们互相隐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