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页

这下子太监们都沸腾了,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要脱颖而出。

他们既不识字,要学起来实在太难了,光是五线谱就得重新学着来看。

如今会西洋乐器的人不多,康熙肯定不会亲自教,就只能找传教士进宫来教。

那么多的太监,传教士才几个人,就只能搭个台子,传教士在上面说,下面乌泱泱一群人。

前面的还能听见,后边的就听不到了,只能拼命往前挤。

这样一来就混乱了,前面的正听着,被后面的挤了,脾气好的最多瞪两眼,脾气不好的就要打起来了。

几个传教士轮流教,每次都焦头烂额,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康熙哭诉。

康熙能怎么办,就只能把台子放在中间,变成圆形的台子,让太监们围着传教士一圈,那样就相对后边少一点,也勉强能听清楚了。

顾凝宸就想到扩音器,不过扩音器需要电磁能转化声音,这时候的技术压根做不到,只能更原始的办法。

比如用回音的效果,来增加声音大小。

最简单就是在台子的木板凿几个小窟窿,然后底下放上大水缸。

这样声音传到底下,通过水缸的回音作用,就能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

她画了个示意图,跟康熙解释一番。

康熙很感兴趣,立刻就让人改造了台子。

他还让李德全站在台子上说话,看看声音能传多远。

这可难为李德全了,站得比康熙还高,上去的时候腿都是软的,连滚带爬,上去后更不敢站着,就蹲着说话,声音也一样能传开。

康熙示意李德全继续说,他慢慢退后,退到一定范围后确实听不清楚才停下。

他再估算了一下站的位置和台子的距离,扭头对顾凝宸道:“如果台子大一些,底下放的水缸更多,是不是声音能传得更远?”

她连忙点头道:“皇上,该是可以的。”

顾凝宸看了康熙一眼,这人举一反三的反应实在太快了。

后来也是听戏发烧友的乾隆建造了一座听戏楼,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三层的木结构,表演的演员站在第二层表演,他们脚下的木板就有很多小洞,一层的地板也是。

然后一层底下还有地下室,里面就放了很多大水缸。

通过上下空置了一层增加回音,再加上地下室这些水缸增幅了一次,声音就能跟立体环绕一样,对面都能听得极为清楚。

可谓重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