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知道,当年我让你将国子监的名额给珠儿,你心里不舒服,不甘心。”
“老太太愿意这么想——就这么想吧!”
“你也不看看,当初家里就珠儿和琏儿两个孩子。琏儿是个坐不住的,小时候珠儿有的,他什么没有。珠儿的先生不也一直教着他。可是他自己不愿意读书,怨得了谁?珠儿是个好学的,在读书上也有天赋。他的岳父都说他若是下场,那是必中的。再看琏儿——跟着珠儿学了那么多年,怕也就只是认全了字吧!”
“珠儿比琏儿大了三岁,琏儿启蒙的时候,珠儿都读了两年多的书了,你让一个刚刚启蒙还不认字的孩子跟一个读了两年多的书的孩子一起学习,然后再拿他们比较,母亲不觉得这很好笑吗?还有,当初那个先生是王家介绍来的吧!他倒是忠心的很,知道自己的主子是谁!不过可惜,他倒是教了珠儿几年,但是最后结果——”
“你觉得琏儿就跟着张家读了这么几年的书,他就能去考科举了吗?”
“张家舅兄说他秀才功名必过,举人——就要看运气了,若是主考官正好喜欢他那种文风的——或许吊车尾的能过。”
张家兄弟其实倒也不是真的要让贾琏读书明智什么的,这些年来教导他,也都是想着让他日后能够考个功名,不要丢了他母亲的脸。
这几年的学习全部都是有针对性的,就是为了让他考科举,针对科举来学习的。
所以对于贾琏回金陵考试——张家兄弟也还算是有些信心。
“那我就等着看看,他能不能考上!”
虽然嘴上说的硬气,但是贾史氏心里还是有些不安的。
贾史氏知道,张家是书香门第,他们家传承了上百年了,家里不知道出了多少进士,怕是真的有考科举的法子。
贾琏小时候也算是在贾史氏身边长大的,贾史氏知道,贾琏其实是个挺聪明的孩子,这点随了张氏、随了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