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莲坚持了不到一分钟,就在林闻方的连续攻击下被判定损毁、出局了。然后,本来就不太适合这种竞赛场合的朱芷,高速回避了林闻方的追击一分钟后,终于被一发智能弹药命中……
从林闻方驾驶陨星进入到场地一直到分出胜负,前后猜三分钟,但这却是机甲领域目前来看可能是最具技术含量的三分钟。几台机甲都将自身的特点发挥了出来,只是她们遇到了林闻方,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看完了这场比拼之后,徐拂若有所思。而两天后,他向军部提交了一份详细地观察报告,建议以这些英雄机甲为基础,简化成下一代的机甲列装部队。机甲部队应该以类似于甲士这样的通用型机甲为基干,以英雄机甲所代表的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为补充,形成特质丰富的作战联合体。通用型机甲之外,速度型、远程火力投射型、侦查刺杀型等等,都应该有相应的地位。徐拂在一份附录中提出让机甲技术受控制地扩散,因为机甲技术体系本身就不太成熟完整。现在问世的这些英雄机甲,在技术体系上差距极大,每一台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在机甲形成相对稳定的技术体系之前,更应该让更多想法和技术注入到这个领域,以高度的竞争来提升联邦的机甲装备质量和研发速度,而将机甲研究院从目前的设计和试生产机构转变成为概念研发、理论探讨和试制一部分特殊机甲的机构,将这个机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招投标和完善技术体系上。
徐拂也意识到,一旦执行这样的策略,联邦的一部分机甲技术必然会扩散到其他国家。为了回收机甲研发费用,一些集团肯定会将没有被采纳的机甲设计方案、技术扩散到国外去,并最终让一部分以莫亚为首的敌国收益。但是,总体来说,这样的方案会扩大联邦的技术优势。
提出这样的方案之前,徐拂当然是和林闻方、朱芷和岳羽音、耿芒等人充分交换意见的。耿芒并不希望全部的机甲制造业务都集中在北方工业集团手里。之前那是因为战争中,需要效率,现在虽然时间紧张,可也没紧张到一定要让北方工业集团来垄断的地步,还是有时间去协调发展的。而天耀集团对于能够进入到机甲的研发、生产和军队批量采购的领域很有兴趣——那是当然的,卖军火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特权。天耀集团需要这种特权,这意味着他们从提供机甲零部件向整机迈出了一步,成为不折不扣的真正的军火商。
英雄机甲的大比武同时催生了新一轮的对机甲操作技术的研讨。机甲师上下都带着一种奇特的狂热情绪苦练着各种越来越高端的技术战术动作。外界看起来,好像一切都平静了下来,大家都在关门认真做事,但是,就在这种奇异的安静之下,一些异样的东西在不断酝酿……
第426章 事端(一)
新一届政府有新的想法,徐拂提出的部分开放技术限定的措施似乎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一丝打破现在研发、生产、应用机甲坚不可摧的联合体的希望。他们已经用了各种方法了,但没有人敢于触怒一支正在备战的军队,真正的有识之士也会努力控制任何可能削弱军队的举措。但是,对一些项目的招标,部分放开对这部分技术的垄断,的确让一些人心里稍稍轻松了些。和民生派集团关系比较良好的西山重工、金兰电子、大江机械联合起来的技术团队绸缪已久,终于在松开了这个口子之后,乘着北方工业集团、天耀集团在整合技术体系,机甲类产品产能严重不足的当口,赢得了两个军区直辖机甲团的订单。西山机甲产业集团拿出的机甲并不尽善尽美,但胜在有特点。
西山机甲集团主打产品是通用型机甲“雷霆”,军事编号为k-9。“雷霆”机甲乍一看和甲士机甲的外形非常类似,也是略显得有些粗壮的标准比例的人形外形,看起来也像是披着重甲的古代武士。但雷霆采用的却是更安全可靠的设计。雷霆的头部的活动范围相当有限,只能进行45度的俯仰和114度的左右转动,并且这两者还不可能同时达到极限。但由于机甲可以采用外部的其他光学和电子观察装置来补充视野,实际上也不需要全方位的头部旋转。雷霆采用的是双骨骼结构,一个支撑骨骼系统和一个动力骨骼系统相辅相成,设计极为精巧,不但不会互相妨碍,反而大大增强了整体的强度。雷霆的正面采用的是结构极为复杂的混合式装甲,整体的框架上安装了层层叠叠的金属与陶瓷粘合而成的小型甲片,像是古代的鱼鳞甲一样,形成了完整的吸收动能的系统。由于不用考虑头部的活动和视野问题,背面是整片式的三层复合式装甲。再加上整个机甲外面那层薄薄的碳纤维外壳,让机甲的整体防护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不过,正是因为提升了防护性,雷霆的机动性略显不足,功率倒是足够,但由于双骨骼架构,最终平衡下来,整体反应速率和甲士在一个水平线上。
在节省驾驶者的体能方面,“雷霆”倒是走在了前面。它采用的不是仿生态的操作方式,而是更简单的操作台式驾驶方式。机师双手操作武器,但行动部分基本完全交给了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如果机师的能力足够,自然可以越过系统进行直接的操作,但那可是对手速有着极高要求的事情。林闻方作为军方派出检验机甲能力的代表,在阅读了说明书之后就直接上机操作,结果直接让机甲做出了极为复杂精准的动作,也算是证明了“雷霆”机甲的潜力,也证明了这种机甲很好上手。可是,哪怕是以前玩惯的一些动作,雷霆机甲都没办法完成,比如他现在已经作为招牌的近身攻击技能的正步刺击的连环动作,他在雷霆上明显感觉到手速不够……可天晓得,全军比手速的话,比林闻方快的真不会太多。
西山机甲产业集团并没有想要一步登天,他们对于进入机甲这个利润丰厚的领域很感兴趣,仅此而已。虽然民生派这次算是给了他们很大的甜头,但他们却也不愿意交恶林闻方等实权派的军人,更是邀请林闻方为他们的“雷霆”修改基础操作系统。林闻方也同意了下来。但林闻方很明白,雷霆的诞生,看起来是解决了机师的体力消耗和作战续航力的问题,其实这是将问题导向了另外一面。它将那些最消耗体力的精密操作都取消了。
在有数量的情况下使用雷霆或许是个不错的注意,用于战场正面对抗,警卫类任务等等都很好,但在更高端的应用上,雷霆相去甚远。机甲师上上下下对雷霆机甲都不怎么在意。
西山机甲产业集团围绕着雷霆推出了高寒地带加强型、救灾与消防型、警用防暴型、湿地与沿海地区修正型等几个型号,还迅速建立了庞大的周边武器库系统。在两个军区采购之后,又陆陆续续拿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订单,然后迅速准备转向出口。这种以外养内的方式能大大降低机甲的单件价格,如果不是北方工业集团的产能一直上不去,他们本来也准备出口的。由于现在商务部门和外交部门毫无疑问会倾向于西山集团,北方工业集团也只好作罢。
本来,短短几个月里取得了这样的进展,一些人已经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北方工业集团、天耀集团、天池山研究所联合推出的机甲标准模块化设计体系,让西山集团的成绩荡然无存。
虽然英雄机甲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人形机甲的路子,而且外形相差不是很大,所以在那一场比试之后,由邱铭牵头,大家索性搞起了模块化机甲的路线,将各个子部件都以标准接口串联起来,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组合。非接触式动态捕捉、骨骼支架式动作感应、电磁动作感应、外骨骼直连四种操作方式;轻装甲、标准装甲、重装甲三种不同的装甲装载方式;擒纵式骨骼系统、电磁关节、多点动力分配关节等一共七种动力和传动体系,还有不同种类的电机,不同容量的电池,已经林林总总加起来不下五十种的近战远程武器,让这一次大家通力协作推出的机甲立刻就成为一整个体系,并且毫无疑问将主导联邦乃至全世界的机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