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页

因此,在进驻应天的这半年时间中,有一大批最初跟随赵禹的臣子渐渐远离了权力的中枢,担着一个品阶虽高却无甚大权的闲散官职,热衷于兴家置业,不亦乐乎,只要不是明目张胆巧取豪夺,在应天城中倒也百无禁忌,过得快活。

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真正有才能有抱负的臣子被提拔重用起来,如原本并不算出众的沈万三,已经渐渐被提拔到位高权重的度支转运使,贵为财相。而许多新投靠来的人中,也着实涌现出一批可堪大用的人才,比如李善长之流。

赵禹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手段,渐渐完成了权力的转接和新的构架,以适应更高层次的统治。麾下臣僚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便有一二叫屈埋怨之声,却也不足动摇目前这安定平稳的大氛围。

颜垣此来是作每三天一次的简报,如今他手下人马,明面上虽只有殿前卫一千五百卫士,实则隐藏在暗处的谍报人员,从东海之滨到天山之巅,从塞北苦寒到南洋爪哇,从深宫宫闱到市井码头,可以说皆有其耳目,遍布大江南北,天下无论何处一旦有不同寻常的异动,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反馈到应天来。

如此庞大广阔一个局面,每天事无巨细传递消息的信报,若汇集起来,数辆马车都承装不了。这么多的消息传递,大部分都无甚用处,单单汇总统计,分门别类,从当中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每天便要动用超过数百人。而那些判定没有价值的,却也不能弃之不用,而是要专人誊抄下来,分门别类予以存档,以备时势变化随时翻阅取用。

颜垣作为如此庞大一个组织的负责人,大权在握,却也战战兢兢,唯恐一时疏忽判断出现错误,让真正有用的消息遗漏抑或传递不及时。

在这些庞大的消息来源中,其中有一些是赵禹专门吩咐无论事无巨细皆要呈报的,其余的则需要颜垣与其手下判断遴选,每隔三天呈报一次。

最近赵禹重点在关注北地的形势变化,颜垣也将此作为重点着重来汇报。除了大局势的变化,便连小节诸如六派营救门人的情况也讲述了一遍。

江湖上这些事情,眼下已经不足劳动赵禹费心思量,他鼓动这些人北上给鞑子朝廷添乱,逼退那些本就是小道的刺客尚可,若想凭他们给应天争取到眼下最难能可贵的时间,却是根本不可能。因此,他将这些事情也只当作消遣故事来听一听。及至接到颜垣呈上来须由他自己亲自拆阅的几封书信拆开一阅后,赵禹才微微有些色变,沉吟片刻后才说道:“说不定咱们还要往大都派人去好好经营一下,若是方便的话,倒是不妨救一救六派那些人。到底是咱们汉人一脉,不该落在鞑子手里被肆意凌辱。”

第305章 君臣戮力断国柱

颜垣不明白赵禹何出此言,待看到他手中拿着那信件的背面有五毒教蓝教主的独门标识,心下才有些了然。

赵禹并未让颜垣好奇太久,待将信看过一遍后,便径直递给了颜垣,说道:“对于北地的局势,颜旗使应该了解比我要深刻,你来瞧瞧,这信中内容有几分真假?”

颜垣接过信来,只看一个开头,心中便大感诧异。原来这信上内容竟然是截取如今元廷皇帝的起居注!

历来帝王起居注,皆是记载深宫之中皇帝的言谈举止,向来有最保密的措施,便连皇帝本人都看不到,没想到这位蓝教主手段高超,竟连这样绝密的东西都能搞到手中!颜垣手中的殿前卫虽然发展迅猛,但却尚未达到这样令人惊骇的程度,便连刺探江南各路义军头目的衣食起居尚有些勉强,遑论直接盗出如今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元帝的起居注!

这一份起居注,半蒙文半汉文。颜垣原本并不通晓蒙文,可是在主管情报之后,也下了大力气去学习,如今虽还未算得精通,简单读写也无障碍。只是这信中颇用了一些他所不熟悉的典故谚语,因而理解起来有些费力。

将信件捧在手中阅读了良久,颜垣才大概明白了纸面上的意思。这信中主要截取了元帝召见几位蒙古王侯的对话,言语中多番提到了汝阳王李察罕,且透露出深深的忌惮与不信任。甚至在接见一个名为博罗帖木儿的人时,直接开口问道有没有取彼而代之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