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叹息道:“按道理来说,确实如此,问题是袁绍这个人,曹某深知,他在有些方面和你们想的不太一样……袁绍这个人虽然有才干,但在关键时刻,决心时常不足,且容易动摇,若是刘琦真的从前线撤兵回了雒阳,袁绍能不能抓住机会,也在两说之间,反倒是容易便宜了刘郎。”
郭嘉和戏忠彼此对望了一样,开始认真沉思。
荀彧在思虑了半晌之后,开口道:“依荀某之见,袁绍的这个性格,知道的人并不甚多,明公昔日与袁绍亲如兄弟,同在雒阳为八校尉,彼此知根知底,但刘琦与袁绍并不熟悉,见面也没见过几次,他岂能知晓这些?别说是刘琦了,就是我荀家在豫州,与袁氏多有交集,也绝不会轻易断定袁绍会是如此人物,想来,刘琦绝不会将前线的生死大事压在这样一个浅显的猜度上,况且我们眼下与天子之间的事,还是在秘密行事的,只要我军的速度够快,刘琦也未必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
曹操闻言,恍然而悟。
似乎,还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呢?
出兵!
时不我待啊。
……
与此同时,雒阳这边,贾诩与李儒连日来会面的次数频频增加。
李儒目前在天子和王允之间属于双面间谍,在贾诩的授意和协助下,王允略微改变了对李儒的态度,而少年天子也自认为将李儒掌控在了自己的手里。
自从上一次跟王允发生争执之后,刘协是学聪明了,他不再提召曹操入京的事情,而是深居简出,勤学政务,对于王允和刘虞治政不再提出任何的干预,尚书台的一切奏折秉承以及下发各地,刘协全部放手——都交给王允和刘虞一同打理。
这在王允看来,是天子认错的表示,他心中还是很满意的。
但他没有想的是,刘协外松内紧,暗地里联络曹操联络的更加紧密了。
当然,以刘协的行事手段,这中间容易出现纰漏被王允抓住破绽。
但偏偏他的身边现在可是有一个智囊,那个人就是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