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被天下所不容的人,若是没有王允庇护,早就被人千刀万剐了。
为了生存,李儒眼下没有别的出路,只能受这份气。
李儒站起身,向着王允拱手作揖道:“太傅,敕封给袁绍麾下的军职,不一定非要从我大汉现在所有的这些军职中出,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依照李某人之见……不妨多设一些虚而无实的将军和校尉之位,用来安抚边郡将士,如此既破了袁绍的计谋,又全了朝廷的颜面,不知太傅以为如何?”
李儒这条计策,也算是应了当下的形势。
随着各地牧守彼此之间的战事愈发频繁,战争愈来愈多,获得军功的将士们也欲来越多,依照东汉原先的军功体制,根本无法有效的对各地立功的将士们做出封赏。
历史上到了魏蜀吴彼此交战的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和杂号校尉就应运而生,而随之往后的各个朝代,也都用这个方法来应对军功过多的封赏问题。
有点类似于走职称而不走职务的概念。
待遇是将军和校尉的待遇,但实际权力……不好意思,没有。
李儒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之后,陈宫不由大为称赞。
“太傅,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啊……而且不光是针对袁绍,以后咱们很长一段时间,怕是都要行使此法,此举也算是替朝廷解决了后顾之忧。”
王允捋着须子,缓缓点头:“李文优,你果然还是有些本事的,不错,不枉老夫当初保你一命。”
李儒连忙向王允道谢,心中却将这糟老头子的祖宗十八代挨个问候了一遍。
帮你出主意,你看看你这是什么态度?怎么弄的我还得谢你!?
陈宫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他看向李儒,道:“李兄,只是用这种方法敕封袁绍报上来那百余人倒是可以,但袁绍本人又该如何敕封……他如今已经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了,恐无路可再予以升迁。”
李儒不急不缓地道:“也不是没有办法,李某这里有个想法,还请太傅和公台先生定夺。”
陈宫道:“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