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蔡邕,幸会相识。”

刘琦一听蔡邕的名字,微微一笑。

你总算是来了。

上次给王谦送去求借万卷典籍的书信之后,就一直是犹如石沉大海一样,一直不得音讯,弄的刘琦心中不免有些小小的焦虑。

到底是能借不能借,怎么也不回个信呢?

行,既然是来了,咱们就把事情捋捋清楚。

刘琦打定主意,要找机会和他单独谈谈。

刘琦仔细的打量蔡邕,见他身高八尺,十分清瘦,支颧骨脸,修饰整齐的独束短须半黑半百,虽为使节,却穿了一身已洗的发白的长袂儒服,外披罩服,素雅淡然,实有清流雅士之相。

刘琦冲着蔡邕长长作揖,道:“学生刘琦,见过蔡中郎。”

蔡邕却是侧过身,让了刘琦半礼,道:“老夫闻令师乃山阳元节先生,元节公与吾师伯始君同辈论经,你与我不可执师礼也。”

刘琦闻言不由一笑,看来蔡邕这老头也是有备而来的。

居然连自己的师承都打听清楚了。

刘琦的老师,乃是他的同乡,山阳高平人张俭,其人不但是刘琦的同乡,而且还与刘表同为党锢祸难之人,二人算是齐名与世。

刘琦入太学前,为丰攥履历,便由刘表做荐,被记为张俭的入门弟子,但实际上张俭也未曾教他太多。

汉朝的儒学名门,有时候就是这样,大家彼此互赠一个师徒名额,互相标榜一下,为的是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至于老师和徒弟之间,真正能传教多少文化,可以说就不是特别重要了。

刘琦道:“蔡中郎经学、数术之道无一不通,又有释诲戒训冠绝当世,受刘琦这一礼也是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