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正处理着电报,航海长吴风平就凑了过来,一脸按捺不住的表情:“提督,你看,现在天亮了,风向也对了,咱们要不要?”
韩松瞥了一眼隔壁标注出来的风向和风速,会心一笑:“好啊,那就传令全舰队,升帆加速吧!”
他们之前一路走过来几乎都是正逆风,不适合升帆助航,但现在进了杭州湾转向西南前进,风从侧后吹来,这就很舒服了。所以,此时不起帆,更待何时呢?
通过中波信号,命令很快传遍了舰队其余的七艘船。几乎就在同时,标志性的东海红边两仪纹白底帆从八艘船上渐次升了起来,而两艘燎原级桅杆虽高,升帆的速度却比小号的海级还要快。这显然是得益于桅杆底部安装的电动机,能以比人力大得多的速度升起帆缆,桅杆上几乎不需要留人,便可轻松升满帆。
“时代真是不一样了啊。”吴风平看着迅速上升的帆布,感慨地说道:“这样下去,再过几年,一艘船不用十人就能开起来了吧?”
韩松摇摇头:“商船或许可以,但战舰总是少不了人的,不然万一哪里故障了或者打坏了可就抓瞎了。”
新技术意味着可靠性存疑,实际上现在船上的诸多新技术仍然位于辅助地位,用电动机升帆自然方便,可即使不用它,人力也照样能把帆升起来。别的东西其实也一样,即使把各种机械全扔海里,这仍然是一艘优秀的大船。
不久后,几艘船都升满了红白色的巨帆,帆面在钢骨的支撑和风力的吹动下鼓了起来,有力地驱动船身前进——甚至比蒸汽机的动力还要强劲,燎原号很快达到了15节的设计航速,甚至还在继续上升,到了16节,仍有上升的势头。
如此高的速度激起了高高的浪花,然后浪花又被尖锐的艏部劈开,分成两股冲刷过船身,这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乘风破浪了。各船上的画师或者有绘画技术的船员纷纷掏出了纸笔,勾绘下这难得一见而又激动人心的场面。
吴风平激动地说道:“哈,据说当初海试的时候跑出过十八节的极速,真想看看啊。”
韩松也感受着这种畅快:“啊,就该是这种速度,还要更快点……不过,有点快了,驱逐舰跟不上,通知轮机组降到工况二吧。”
说来也真是惭愧,驱逐舰竟然跑得还没战巡快……不过早期机动船就是这样的,越大的船越能容纳更大的动力机组,而更大便意味着驱动效率更高,最终的结果就是最大的船就是最快的船。直到工业技术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把强力机组塞进小型舰船中,才使得小而灵活的快速战舰得以大出风头。虽说如此,但现在的驱逐舰仍然是有意义的,毕竟大船就算再快也不可能一艘船巡遍整个海区,只能依赖数量众多的小船四散侦察。
而现在,跑在最右翼的驱逐舰“蒲甘海”就传回了有用的情报。
“岸上升起了烟柱?”看到电报后,韩松立刻拿起望远镜朝右边看去,果然在远方岸边的方向有一道淡淡的烟柱可以辨认出来,不久后,西方又有更多的烟柱渐次升起。“是烽火台啊,看来我们被发现了。”
本来舰队在夜幕之中进入杭州湾,可以说无声无息,但天亮时为了确认位置接近了岸边,烟柱显眼,刚才又升起了鲜艳的东海帆,这就很容易被岸上的宋军发现了。
南宋虽一向以水师见长,但当年也曾发生过金军乘船从海上进攻临安的事件,所以对于海防并未掉以轻心,在临安周围设置了六处“海军”(这个海军指的是以海防为主要目的的军事行政区),并设有烽火台和驿站以快速通传消息。现在烽火升起,临安方面想必很快会收到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