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谢爱莲老师的孙子,当初偶然被奶奶带上了东海102凑个热闹,结果就不幸卷入了穿越事故。当时他才10岁,经过14年的成长,现在也是一个帅气的大小伙子了。与他境遇类似的小孩子还有16人,不过其中大部分当时年岁太小,与穿越后才出生的其它二代除了天然具有股东身份也没太大区别。只有王世明等少数几人尚具有21世纪的记忆和自我认知,对于成年股东们来说,他们是具有特殊情感的“下半代”。也正是因此,这十多年来,股东们一直不遗余力对这些孩子进行培养,轮流授课,严苛要求,好不容易得到一点肉都喂给他们吃……而到了现在,大多数股东都已步入中年,其中已经有十余人因各种原因离世,这就更加剧了他们的紧张感,也让王世明等人的担子更重了起来。毕竟,等到第一代股东大多数撒手人寰之时,他们就是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一代啊!
所以,王世明从去年开始,也被从象牙塔中赶出来,下到第一线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毕竟温室中是培养不出什么人才的。今天,他就轮到徐云这儿来了。
王世明小学时数学成绩不错,经常考一百分,因此小时的教育就偏重理科,左武卫、季国风等人轮番上阵,把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不过王世明毕竟只是普通人,虽然有如此好的待遇,但是悟性还是不能与发掘出来一众本土天才比(比如居然有几个中学生能把微积分融会贯通的),学术上就不用指望有太多长进了。但他的老师们也没指望这一点,教学方向更偏向于“通识”而非“精深”,只要让他在各领域都知道一点,等到以后遇到难题知道该去大图书馆哪部分查就行了,不需要成为真正的专家。虽说如此,但与不少东海新兴知识分子暨受益阶级一样,“先进的科学知识”已经成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对于王世明等人来说尤其如此。因此至少在表面上,他表现出了对于机械知识的狂热爱好。
“哦?”徐云往后看了一下,“240转,这比旧机器高了一倍啊,不会坏吗?”
“不不不,”王世明摇了摇头,“机器磨不磨损,看的是相对运动的线速度而不是角速度。您看,两个气缸,一个行程150毫米,另一个300,如果转速相同,那么后者活塞移动的速度就是前者的两倍,这个速度才是决定磨损的主要因素。经过我们的测量,线速度在每秒35之前的磨损都是可以忽略的,而这个线速度足以支持150的缸达到500转或者1000毫米的缸达到100转。比起来,洪流240的这个转速绰绰有余,要不是锅炉不够用,甚至超频到300都没问题呢。”
徐云笑了一下,对他竖了一个大拇指:“好啊,小轩,学得不错嘛,我看过阵子都能去工业部接班了。”
王世明不好意思地脸红起来:“哪里,我和前辈们还差得远呢……”
第585章 拓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船队到达了生产建设兵团在一处山口附近修建的盖县堡。
盖县堡是一处六棱形的大号高等级棱堡,彰显了东海人的野心,不过尚未建设完成,只堆起了基础的土墙,并未包砖。入冬后雨水少,暂时也没有包砖的需要,现在相关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建设居民住房上。土墙外围有一圈防御设施,在北边的山顶上还设置了哨塔,一根电线从上面拉了下来,几人正在给它装上套管、埋入土中。
在更外围的区域,阡陌纵横的农田已经出现在了周边的大地上。之前,堡民已经种了一季土豆和一些蔬菜,现在正在种下小麦——也不知道这里的低温会不会影响冬小麦的生长,但总之先种了再说。农场之中,到处可见六马联驾拉着重型农具在田地上经过,以小户农家难以想象的效率垦开土地,播下种子。在更远的地方,有一群轮休的马匹欢快地啃着深秋已经结籽的野草,积蓄这些免费的蛋白质和脂肪。
看着这忙碌而充实的场景,徐云感叹道:“李硕他们搞得很是风生水起嘛。这倒让我想起我们刚来那时候了,哈,当年你叔叔我也是亲自下地挥锄头的呢……比起来,他们这儿有枪有机器还有人送吃送穿,比我们当年可要舒服多了。”
河边已经修建了简易栈桥,还修了通向堡内的简易道路,战略后勤旅的一批人马已经带着十辆马车在栈桥附近等着了。
徐云带王世明下了船,不需他指挥,军官们就自己接洽搬运了起来——规章和流程早已安排好,这时候他再插手,可就太运输大队长了。
不过他也没闲着,走到前方的车队旁边,对一个少尉打了招呼,然后问道:“这批越野马车用起来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