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若云接过文件,简单翻了翻,就笑了出来:“三年内扩军至两万,你们胃口可真不小啊。”
林博颖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说道:“没什么嘛,我看了一下上次统计组高源报的数据,现在控制区内估计有二百万人口,两万也不过才1么。我们这个计划,就叫‘1计划’。”
1的常备军比例,在古典时代是个常见的数值,小国会高一些,大国会低一些,但是受限于生产力、行政能力和安全需要,一般不会偏离太多。像宋朝几千万人口常备几十万军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女真、蒙古全民皆兵,不大的部族动辄拉出几万兵,又是典型的反例。以东海商社的能力,征募1的人口入役,并不困难,甚至再多一点也未尝不可。
“但是有什么必要呢?刚打完仗,有什么敌人需要那么多军队去对付呢?而且我们的东海军养兵的标准可比其他势力高多了,召这么多人那可是要花钱的啊!你不是不知道吧,前阵子金融改革那么大风波,不都是没钱闹的?”史若云道。
林博颖摆手道:“没那么夸张吧,之前我们扩军到一万多人,在胶东地区不也占比1甚至还高了?现在无非是复制到新得地区罢了。而且都是义务兵,要不了几个钱,平时就算不打仗,也能帮着修桥补路什么的,不浪费。”
史若云摇摇头,说道:“义务兵就省钱了吗?津贴虽然不多,但是一年十五贯的饮食衣物,还有训练打的火药铅弹,再算上装备和其他费用,一年三十贯打不住啊!就算两万全是义务兵,不也要六十万贯?全体大会怎么会批这笔钱?说真的,与其召这么多义务兵,反倒是数量更少但更精锐的志愿役更好接受些。”
林博颖认真了起来,说道:“不……首席,你这不能光看支出,还要看收益和社会效应呢。今年财报还没出来,不过我猜,跟往年一样,来自顷田户的收税效率要远高于一般民户吧?”
顷田户一年两税能缴纳的物资大约折合10-15石粮食,与一般民户差距并不大,但是征税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税务部对顷田户有完全的直接的掌握,而且顷田户一般比较富裕、服从商社领导,所以交起税来也比较痛快,交十石至少能到账八石。而一般民户的征税效率就惨不忍睹了,核心地区还好些,控制力薄弱的偏远地区和自治地区,民户交十石租税,能到商社手中两石就不错了。这两年,随着退役兵的增多,来自于各公社的税源逐渐从零头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
“确实这样,不过……”史若云又快速翻看了一下文件,有点理解安全部的意图了,“你们是说,把义务兵当种子,花点钱‘种’下去,等他们长成顷田户了,就能给我们提供稳定的税收了?嗯……”
林博颖点头道:“是这个意思,而且,”她把身子往前探了过来,“我还有个没写上去的想法,那就是,我们是时候推出一套公民体系了。”
“公民?”史若云思索了起来。
这个概念并非她第一次听了,早在战前就有部分股东提出类似的议案,主张做出一定贡献的居民可以被登记为公民,比如退役士兵、商社劳工、纳税额达到一定标准的居民、正规院校毕业生等等。只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之前忙着备战没有资源去操作,所以一直没有实行。
她看了看林博颖,她这是想推进此事了?只是,“我不是反对,不过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林博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着她,过了好一会儿,才笑着说道:“首席,你现在已经把自己的立场完全放在统治者一边了啊。”
史若云脸一红,下意识地要辩驳,但转念一想又不对,理直气壮地说道:“难道不是吗?不光我是,你和刘小白也都是实打实的统治阶级啊!”
林博颖摆手道:“我不是说你不对,我们现在的确是统治阶级了。只是,首席啊,我们这些统治阶级的利益何在?或者说,我们的利益和普通的国民是相悖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