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洛这时出声问道:“那这么说,岂不是跟印纸钞没多大区别?”
周弘文笑道:“半斤八两,乌鸦一般黑,但还是有些区别的。印钞是单方面的行为,也就是‘我监督我自己’,能否控制发行量全凭自律,而自律往往是很不靠谱的。而发债是双方的行为,国王发债得有人愿意买才能发得出去,而且债券是要付利息的,发得多了对自己也是个负担,所以控制得要相对好一些。”
史若云心有戚戚地说道:“说到底,发钞的难点不在于发而在于收。发钞有什么难的?随便印就是了,零随便填,但真那么搞肯定就把自己玩死了。如何控制住发钞的节奏,取信于人,才是关键。”
“对啊!”周弘文一拍手,“这个道理很显而易见,不光我们知道,古人也是知道的。你看,宋朝发会子是按“界”的,每次发钞必先收回上一界才发下一界,保持总量稳定;蒙古人发钞也要建立兑换所,保证钞与银之间的兑换。他们都明白得很嘛!
可是,明白归明白,但当你真的手握发钞大权的时候,怎么还能控制得住滥发的诱惑?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会子三界齐发,大幅贬值;金国也发过钞,玩得比宋朝还乱;蒙古人的钞票现在看着还行,但历史上的元朝后来也忍不住诱惑开始超发,最后变成废纸;后世那例子就更多了。我们不能走他们的老路,所以我说发钞不如发债。”
“是啊,但说归说,又怎么落实……”史若云看向了桌上周弘文带过来的那叠厚厚的文件,“呃,这就是操作规程?”
周弘文将文件拿了过来,从中翻出画了好多气泡图案的一页,转了个方向放在桌上,说道:“我简单讲讲吧。
第一步,我们先发债,收集现金,不光为了救市,还缓解现在的财政压力。这个债券,我们暂且先叫它‘特殊时期专项基金原始兑换券’吧,简称金原券,呃,以之为诫。首先是卖给本地土豪们,他们就算今年生意不好,往年埋在地里的钱还是有一堆的;还有潍、莒、沂一带的豪强,也都摊派些,我们现在风头正劲,谁敢不买?
第二步,设立债券交易所。土豪们被摊派了债券,心里肯定是不爽的,而且也未必放心,多半会想着出手止损。与其让他们自相交易扰乱市场秩序,不如我们自己下场,设立交易所,让他们可以出售这金原券。当然,初期他们急于止损,市价多半会比面额低一些,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出手救市了——实际上就是用第一步收集的资金去把金原券买回来,不会亏的。一张金原券,我们一贯卖出去,09贯买回来,还赚了01呢。当然,这不是为了赚那点钱,而是为了抬升市价,让民间意识到债券是可以稳定换钱的,然后才能增大发行量。
第三步,救市……”
“等等……”周弘文说到一半,史若云已经看懂他的意思了,没来得及吐槽金原券的名字,就指着文件下面的内容说道:“第三步,通过发行债券,我们就有了一笔财政外的资金可以用于救市了。可以通过储蓄所对南货商人发放一笔定向贷款,让他们以手中货物为抵押获得资金,但这个资金不能提现,只能用于从指定的本地商人处购买北货。而另一边,本地商人必须购买足够的金原券,才能获得资格加入这个体系之中去出售自己的货物,这也保证了我们的资金充足。只要这个体系循环起来,整个市场就盘活了……”
第345章 千里路
她听了下来,先是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又转起了笔,有些疑虑地说道:“听上去很可行,但真的能行么?换位思考的话,要是我是商人,对这轻飘飘的纸片还是有些发怵啊。”
遭遇史若云的质疑,周弘文有些脸红,但很快镇定了下来,将文件翻了一页,说道:“当然,首席,你要对我们的事业有信心啊!现在南北货物价格的崩盘,实际上是市场恐慌情绪下的过激反应。然而仔细想想,以现在的地板价囤积货物,等到明年市场有所恢复再出手,这个生意真的不能做吗?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可否认确实是有可行性的吧?
对明年市场的乐观预期,这就是这个方案能运行的根基之一。
根基之二,通过这个手段,我们可以把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货物作为抵押品集中到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即使明年市场恢复不佳,我们也可以通过垄断惜售的手段人为抬高价格,进一步保证盈利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