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页

他家仍然延续着在商社工作时养成的习惯,饭桌上不分大小,一同坐着吃饭。一家人正趁着天还没黑的时候不出声吃着饭,突然门口响起了“吱嘎”声,紧接着就是一声“主任,在吗?”传来。

这是谁这么晚了还串门?

祝星子放下碗筷,迎了出去,原来是邻近的王老汉,还提了一块肉。

“哎呀,是王大哥啊?怎么有空过来了?这么客气干嘛啊!来来来,不嫌弃的话,就来俺这吃一顿!”

“不不不,不用了,”王老汉一副拘谨的样子,连连摆手,然后左右看了看,把肉挂在门口附近的一个架子上,拉着祝星子说道:“主任,俺今天过来,是有事想讨教讨教。”

“哦?是啥事啊?”祝星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王老汉,有些诧异。这王老汉平时和老伴两人话不多,整天就在操持他家那一百亩地,跟外人也不说什么话,今天是怎么了?

王老汉看了看前面厢屋里吃饭的小子们,又把祝星子拉远了一点,说道:“主任,是这事,咱明年也想雇两个小子来帮着种地,但咱也不知道该去哪雇,你给指点指点呗?”

祝星子一愣,看了看他,笑着说道:“哟,王大哥,你这是开窍了啊!”

王老汉咧嘴一笑,说道:“俺算是想明白啦,雇人是得花钱,可赚的更多嘛!主任,你可得帮帮俺。”

这王老汉家里丁口不多,长子已经分家,女儿外嫁,小儿子在东海市当警察,家里能下地的就他和老伴两人,所以太麻烦的种植法用不了。自从分到了这一顷田,他家就专注于棉花的种植,没想到这反而误打误撞正好撞上了市场行情。

东海商社的后勤部一直把棉纺织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运营,这几年的质量和数量都在稳步提升。虽然仍然无法高效地纺织出轻柔的洁白棉布,只能做一些厚重的土布,但这种布正好迎合了劳动人民的需求,舒适又耐磨,因此销路很好。即使不织成布,棉絮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暖材料,做些棉被、棉袍什么的都很不错,正适合北方寒冷的冬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止东海商社,民间对棉花也有了不小的需求。两方面一加,市场需求节节增长,棉花价格也随之高涨,种植棉花成为一项极为有利可图的产业。王老汉家即使只能勉强伺候十多亩棉田,但光靠这一点地,也是赚了不少钱。

等有了钱之后,他的心思也活络了,想起了当初刘三旺和祝星子给的建议。要是雇上两个小子,每年多种上些棉花,那岂不是赚的更多?

他和老伴商量了一下,越想越是靠谱,又找小儿子参谋了一下,他对这个想法也很支持。嗯,其实他想的是,赚不赚倒是其次,关键多了两个帮工之后,父母也能轻省些。

既然家人都同意,那问题就是该去哪雇人了。王老汉做了大半辈子被剥削阶级,哪里知道该怎么去剥削别人?只好来这两年雇了一大堆雇工的社主任家来问问了。

“没问题,等过了年,咱就去招人,到时候王大哥就跟俺一起去。”祝星子当场就拍着胸脯答应了下来,不就是多招两个人嘛,招零个跟招两个差别很大,但招十二个跟招十个似乎也没什么区别。他回头看了看正在吃饭的小子们,眼珠子一转,突然动起了什么歪脑筋,又拉着王老汉说道:“那啥,王大哥,俺看你这情况,去买几个丫头回来也不错嘛,虽然干不了什么粗活,但伺候伺候棉花更好用嘛,平日还能收拾一下家里,你看咋样?”

“好啊好。”王老汉也没想什么别的,连连点头,似乎已经看到了棉花丰收大把数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