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页

制造这两门火炮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就是他们造着造着,突然发现这箍炮管的技术其实和制造桅杆的技术是相通的。这桶一样的炮管能箍出来,再长点、再薄点,一根钢桅杆不就出来了?太大的造不了,但是闪光级用的不超过十米的桅杆完全可以试试看嘛!

如果能成的话,这种“箍桶”工艺拿去造桅杆比造火炮更有意义。因为火炮受力是由内而外的,短板在于板间的缝隙,构成桶身的铁板就是再硬也没用。而桅杆是侧向受力,是由全体铁板一同承受应力的,因此没有明显的短板,材料强度可以完全发挥出来。不过这是后话了。

“好,好,好。”李应摸着这黝黑的炮管,欣喜若狂,有此利器,何愁大事不成?“乌君,此炮可有名号?”

名号?黄鹤一愣,这炮武备组造出来之后,根本没想着给自己人列装,只有个项目编号,哪有名号?

但是没个名号显然不够霸气啊,营销上影响也不好,黄鹤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此炮名为‘狼牙’!”

第259章 传媒 上

1261年,8月13日,庆元府,望海镇,齐鲁会馆,嗯,不对,应该是四海商会。

望海镇东北部,邻近甬江和海港区的一处大院上,一面写着“四海商会”的布幡高高挂着,随风飘扬。

在这面布幡下,十几个小摊沿着前院墙一字排开,摊贩们兜售着新制的小吃。不时有几个衣冠楚楚的绅士自他们面前走过,看也不看这些散发着香气却“粗俗”的美食,径直走进写着四个龙飞凤舞大字的牌匾下的大门。

摊贩们生意不多,但也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当内里那些有钱绅士们结束了一天的交易,饥肠辘辘出门后,他们赚钱的机会就到了。

这四海商会,前身是“齐鲁商会”,也就是东海商社牵头、胶州商人集资在庆元府成立的一个组织。他们在望海镇买下了一块地皮,建设了仓库、屋舍等设施,主要目的是给他们在当地提供一个落脚点,让他们南下之后能有个住宿和放置货物的地方。

后来,随着南北海贸的扩大,尤其是在东海商社的定期船开通之后,两地在一年四季都有了沟通的渠道,联系日益紧密。商业活动也从原先的一年两季改为了现在的以月为周期进行,相比以往大大的频繁了。所以,这齐鲁会馆,就成了南北商人聚集、各色商品交汇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类似交易中心的场所。

东海商社看到了这个发展趋势,认为“齐鲁会馆”这个名字地方色彩过于浓烈,会限制未来的发展。所以魏万程召集参会的众商人开了个议事会,决定改名为现在的“四海商会”,同时扩大合作方,吸收了不少本地甚至福建、广南一带的商人入股。

这一“扩股”的举动颇受欢迎,几个月来竟吸引了近百各地豪商参会。这么一来人多嘴杂,所以为了方便,四海商会议事会的模式也改成了“认票不认人”,把议事权换成股票发给合作方们,你们愿意买卖随意,但开会的时候只看谁有票。

经营四海商会的狄柳荫甚至把这“股票”当作一种商品,挂牌放到了商会里的交易场去,倒也真有些人气。不过这四海商会本身也就负责一下固定设施的维护,没什么大的支出和盈利,所以这股票也不算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威力仍未显现出来。

现在这四海商会分了两大块,后院是传统的库房和居住区,发挥着原先齐鲁会馆的职能。而前院则刚刚装修了一下,格调极为雅致,不像个充斥着铜臭气息的地方,倒像是个……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