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去找管委会打个申请,研究一下成立一所正式军校,再请张正义当个校长什么的……哈哈,开玩笑的。
对了,军校也不能光从现役里面招人,那啥,东海小学不是有第一批毕业生了吗?咱们得想办法挖点过来啊……”
众人心领神会,哈哈笑了起来,会议最后在欢声笑语中成功闭幕了。
当然,今天只是定下了大致的方向,具体细节,比如到底设置多少个营、每个营番号为何、具体由谁担任主官、驻地在哪、兵额详细为多少、营内具体是什么架构,还有团一级该如何配置、后勤如何分配、训练计划如何安排,以及军衔如何设置、服役期多长、与其他单位如何协同等问题,还要争取管委会和全体大会的同意,扯皮的事多得很。
一直到八月初,才终于由管委会主办,举行了海陆军联合的授衔暨表彰大会,标志着这轮军事改革正式完成。
第182章 新村
1259年,7月11日,东海市。
原先的城阳地区被划进了新成立的“东海市”,理论上原先这里的村民们也自动成为了东海市的首批市民之一,但他们仍然不太习惯自己的新身份,大部分人还是按照原先的旧习惯继续生活着。
但是,随着城阳区诸工坊的扩张,以及东海市城市化的推进,他们的命运已经悄然改变,当然,是朝好的方向。
其中,又有一些人改变得格外快一些。
即墨城南,墨水河东岸,胜利公社。
东海商社颁布《田顷法》后,步子不敢一下子迈太大,就先招募了一百多户居民作为首批试点。
这批居民大部分是军属,他们家中有人参加义勇旅或海军,不幸产生了伤亡,因此获得了优先分田的资格。虽然是悲伤的事情,但其中大多数家庭分到地后,还是好好高兴了一场。
在这个野蛮的时代,死亡已是家常便饭,要是被姜万户之类的军阀拉去参军,死了也就是几百烧埋钱,现在居然有一顷地拿,简直不能再良心了!东海商社虽然趁机赖掉了相当一部分抚恤金,但这样的善举还是博得了不少“仁义”的美誉。
此外,还有二十户原东海商社的劳工,因为劳苦功高,年纪也不小了,没什么专业技能,所以被放了出去。其实这是商社没想好怎么给劳工养老而采取的甩锅措施,但实际效果看上去还不错,总之这些人都感恩戴德的。而且他们熟悉商社的体制,可以在基层担任些小领导,将商社的触角伸进去,便于加强控制。
东海人搞出这个《田顷法》,自然是有很多期待的。为了把新生的农场主牢牢握在手里,也为了避开之前复杂的产权和宗族关系,商社分别在中央市、金口市和东海市的边缘区域设立了三个公社,将这一百多户分别安置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