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长期劳工用布条缠住口鼻,皱着眉头推着自由轮走出来,走到有风的地方,摘下布条狠狠吸了几口气。
车上是发酵好的粪土,反而没什么气味了。
此处山沟长年背阴,四面挡风,潮湿阴凉,是个适合硝化细菌繁殖的好地方,东海商社在此建立了一处集硝站,半岛区的日常排泄物都运送到这里,一边发酵一边生产硝土。
东海人对这种集硝法只曾经听说过,从来没人实际做过,只是试着做一下,几个月下来还真收集到一点硝土。
其实东海地区有不少盐碱滩,天然就有不少硝土,连带着即墨城的硝石价格也很便宜,这个集硝所更多的是实验性质,为以后的硝田建设进行技术储备。
现在来说,更大的意义是提供了一些农家肥。
面对着远超开发能力的土地数量,劳工部农业组的二把刀专家们很豪气地喊出了“不要精耕细作,就要刀耕火种,一年粮食一年草,来年烧灰自然肥”的口号,计划重新开垦1500亩土地出来,把原先的熟地种上苜蓿养一年。
不过实际情况显然不允许,现在事情多了人手少了,种植季肯定开不够1500亩。于是只能向现实妥协,只烧荒500亩,原先的耕地撒点农家肥接着种。
……
不远处,东山河上,天轴工坊。
工坊内有三个工位,已经初步形成了分工生产。
甲号工位上,木工组不断把大块木料切割成各种形状的粗胚。
乙号工位上,机械组拿过切割好的粗胚,再精加工成所需的部件。
之前工业部的头号任务是复制第二个水车,但是做到一半遇到农忙季,不得不先把产能让出来生产几套代耕架,毕竟农业才是一切基础嘛。
旁边的丙号工位与前两个工位被一堵墙隔了开来,现在有几个项目在轮流使用,前不久刚装上磨盘磨完石灰,屋内一片狼藉。
“老大,你确定这是个好主意?”万浩然戴着管制装备护目镜,罩着厚厚的口罩,看向窗外的季国风等几人,迟疑地问。窗户是空的没有玻璃,没人的时候就拿木板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