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作战,四万明军重骑,全歼了草原近十万联军!
这就是装甲之利,这,就是工业科技的力量。
草原人不可谓不勇敢,不可谓不凶悍,他们怀揣着对回家的无尽期盼,他们在各自大汗的带头冲锋下也迸发了令人侧目的战斗力,但最终还是没有悬念的崩盘了,失败了。
他们的马刀在战到无力的时候,已经很难割裂开明军的甲胄,而明军的钢矛,却可以在每一次冲锋中带走成串的生命。
在大集团的作战中,人命,真的脆弱如草芥。
第268章 空虚的朱棣
战场清扫结束之后,朱棣回到了东胜卫城。
跟他一道回来的,便是两万余坛骨灰。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讲究落土为安,将尸首火化的形式那是万万无法接受的,古人认为尸体一旦火化,那便永世不得超生。
但是两万多具尸体,尤其是在开春乍暖的时节,一旦搁置久了,便是尸瘟,所以从了军,一旦战死,九成以上的结局都是火化,而后草草的安葬。
历朝历代,永远是当兵的最苦,付出的也最多。
但是这一次,朱棣没有打算将这些骨灰草草的葬在某处不知名的坟包里,他带回了东胜卫城,打算按照军队中花名册的籍贯,一一送回故乡,让这些牺牲的将士,可以领受家人的奉祀香火。
而就在朱棣抵达东胜卫城,向南京呈递捷报后不到一月,都还没来得及押送、梳理完此番在大草原的战利,一份来自南京的圣旨就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发到了。
“在东胜卫城外为牺牲将士修一座的陵园,集体安葬,不日朕也会北上,彼时朕当亲祭。”
先是九江的抗洪英雄纪念碑,再是东胜的英烈陵园,这都是朱允炆在这个时空为大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个尚武的国家到了极致,可能会毁在自己的手里,就好比那个视战败为奇耻大辱,败则切腹的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