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和皇训员都是朝廷委派的,皇权不下乡的老黄历早就打破了。

李卫明很想劝劝二叔,不要种地了,至少让年轻人多出去闯一闯。

如今朝廷很明显地想把一部分重工业慢慢转移到神州来。

之前在县城的时候,李卫明还在电线杆子上见到庐江炼钢厂的招工启事呢。

估摸着,神州像早些年的殷洲那样,遍地是烟囱嘟嘟冒着黑烟,到处是工地尘土飞扬的日子只怕是不远了。

怎么说呢,不是说种地不好,而是个人种地性价比太低,哪里比得上进工厂当工人舒服。

朝廷可是说了,战争一结束,就将实行每周双休的工作制,工资也会提一提,这不比种地强多了?

反正在殷洲,双职工家庭一年赚个四五百块钱(折合人民币10万出头)还是很轻松的。

而且还有免费的澡票,过节的劳保用品,都是比得上真金白银的。

守着一亩三分山地,头苦哈哈地埋头苦干,一年能赚几个钱?

而且这皖中的山地,确实没啥好种的。

现在种粮多少还能卖出一些,只不过是“谷贱伤农”,李卫明估计再过几年,就不是“伤农”的问题了,而是彻底白给。

因为距离更近的南方粮食马上就要杀进来了!

作为曾经南洋都指挥使司的上尉,李卫明很清楚,在未来几年,气候独天得厚的暹罗和交趾,也会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

到那个时候,安徽恐怕遍地都是暹罗香米和交趾大米了。

本地米最多只能靠情怀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