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丘吉尔游刃有余地原地绕圈,并最终总结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便过程有些曲折,但是与德意志乡巴佬的战争,我们必将胜利!”

《每日电讯报》与《每日邮报》的记者小声地交头接耳。

“你觉得首相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呢?我猜应该是前线部队又吃瘪了,德国人的坦克可不好对付。”

……

“你们几位,在说什么?”

“哦,我们在说首相高见。”

小声议论的记者们全都不愿意搭理最后插话的那个家伙。

因为他不是伦敦人,而是来自《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

自从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使用珍妮纺纱机的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以来,这座原本籍籍无名的城市迅速成为了全英,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棉花及毛纺织品生产城市,号称棉都。

曼彻斯特纺织业的崛起让曼彻斯特的资本家与工厂主们一度拥有了与伦敦金融城的天龙人们平等对话的实力。

但是,正如所有old oney都看不起新兴暴发户一样,无论曼彻斯特人多么有钱,伦敦人总是不待见曼彻斯特人。

更何况,棉纺织品这一领域,曼彻斯特人正在一泻千里地丢失海外市场。

明国人以不可思议的效率,从价格和品质双方面对曼彻斯特进行降维打击。

所以,曼彻斯特的棉纺厂主们,正是“抵制贸易全球化”、“抵制自由贸易”、“抵制明国制造”,鼓吹“明国进行不正当贸易,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等言论的最重要的推手。

见伦敦的同行都不待见自己,《曼彻斯特卫报》的记者冷哼一声,“一会你们最好不要惊讶于我们《曼彻斯特卫报》的独家消息,当然,你们惊讶也没有用,因为我们已经把消息放到了头版头条上,提前印刷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