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晰动天文,殷勤在人瘼。
持久望兹念,克终期所托。
行矣当自强,春耕庶秋获。”
一首诗诵读下来,工整无比,既有对各地采访使和朝集使的期待,也有对皇恩浩荡的感念,殷切希望之下,臣子拳拳之心在诗文中以极高的诗才展现。
张九龄一首诗朗读完毕,在场人等鸦雀无声。
李林甫面色漆黑,半晌说不出话来。
第二百零四章 细思则恐
作为当世名家,张九龄的才华确实无与伦比,当他将诗当众吟出后,在场懂诗的人都为之折服。
能在短时间内,把应制诗作得如此工整隽永,诗意深远,足可载入诗集典册,这种造诣,在场每个人都自问做不到。
很多人都在想:“莫非陛下提前泄露了应制诗题目给张九龄,他才能如此轻松应付?”
质疑的人中,最不甘心的要数李林甫了。
但李林甫扪心自问,才学根本就无法跟张九龄相提并论,他又不确定是否皇帝有意泄露诗题,便转身向李隆基请示:“不知陛下对张令公的诗,有何指点?”
李隆基畅快地挥了挥手,笑道:“此诗甚好,说出朕心中所望,今日与宴的有十道来朝集使,你们当不负张卿家诗中所言,为国为民,谨记魏文贞公所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之理。”
十道朝集使皆起身领命:“臣等谨记。”
李隆基笑着说道:“不是要你们记住,而是要让天下臣民都明白这个道理。张卿家,你的诗很好,若无他人出来,今日应制诗便以你为擢。”
张九龄恭敬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