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商议,长老议事会决定由当上斯巴达王还不满两年的阿格西波里斯领军出征。
于是,斯巴达开始向伯罗奔尼撒的盟邦征招士兵。
……
就在列奥提齐德斯率领戴奥尼亚联军大败迦太基军队、截获大批辎重的同时,北海岸的塞罗迪厄姆外城被伊比利亚军队攻破。
之前一直稳健防守了近十天、让哈斯德鲁巴的部队多次攻城失败的塞罗迪厄姆城为何突然就被攻破了呢?
原来,哈斯德鲁巴在几次攻城失败之后,意识到从正面强攻损耗太大,而且很难突破,于是他就动用了伊比利亚步兵。
哈斯德鲁巴手下的伊比利亚步兵来自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全部征召于马格里德家族所征服的土著部落,共4000人,他们几乎都穿着紫色混边的白色亚麻布制作的种族服装,外面没有再套铠甲,头上戴着厚实的皮帽,他们装备着一面椭圆形的大盾牌、投枪,以及腰间挂着最为常见的、又令人生畏的法卡塔短剑,其样式、长短跟戴奥尼亚短剑很相似,同样极为锋利,略微有些不同的是其剑身前部略呈弧形。
这些伊比利亚人不但勇猛彪悍,而且善于在山地作战,这是一贯生活在阿非利加北部平坦海岸的迦太基人所无法比拟的。
第八十五章 塞罗迪厄姆海战(上)
在接到哈斯德鲁巴的命令之后,伊比利亚步兵就携带口粮和武器,开始向南翻越山岭。而哈斯德鲁巴则继续进攻塞罗迪厄姆城,以吸引守军的注意力。
伊比利亚步兵翻山越岭,绕了一个大圈,于第三天凌晨出现在塞罗迪厄姆城侧后方的山口,山口的塞罗迪厄姆防御营地疏于防备,在伊比利亚步兵的迅猛进攻下很快失陷,然后伊比利亚人迅速向塞罗迪厄姆城东面逼近。
塞罗迪厄姆人很快知道了“敌人出现在了后方”的消息,十分惊慌。因为当初得到戴奥尼亚人的提醒后,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只集中人手加固了西面的城墙,对于东面城墙,他们只来得及作简单的修缮,其城墙不但矮小,城外也未做任何防御设施,但他们抱着侥幸,认为这个方向暂时不可能遭到迦太基人的攻击,毕竟这已经处于戴奥尼亚友好城邦的势力范围,随时可能得到戴奥尼亚人的增援,迦太基人要想在这里登陆,将冒着很大的风险,至于迦太基人要想翻山过来,那些高耸的山岭并不是那么好翻越的,而迦太基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但没有想到他们最担心的事情恰恰就出现了。
而这时,哈斯德鲁巴的军队也同时在西面对塞罗迪厄姆城墙发动了强攻,塞罗迪厄姆守军立刻就显得兵力不足了,他们预感到情势危急,匆忙的组织了所有能作战的公民到城头防御,同时也派人到港口乘坐快船,赶往墨西拿求援,此外他们还安排城内的民众开始往港口撤退。
事实上,在塞罗迪厄姆城附近的海面上,每一天都有戴奥尼亚的快船在巡逻和观察战况。当他们看到迦太基的军队出现在塞罗迪厄姆城的东面时,就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刻回返墨西拿,所以当塞罗迪厄姆城的使者前来求援时,墨西拿行政长官阿密克里斯已经组织好船队准备出发救援了。
与之同行的还有第三舰队。在迦太基人将军队分成两部分,同时从南北两个海岸向东进攻之后,塞克利安也不得不将他所负责的西西里舰队也分成了两部分,第一舰队在卡塔尼亚,第三舰队在墨西拿,随着战争的进行,第一舰队的大部分战船后来又进驻了杰拉的军港,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及时阻止迦太基的舰队在两个海岸协助陆军,绕到戴奥尼亚友好城邦的后方去登陆,同时也可以及时的保护运送辎重或难民的船队,而这一次第三舰队的出动显然是出于后面的目的。
当戴奥尼亚的船队赶到塞罗迪厄姆城附近海面的时候,塞罗迪厄姆城东墙的防御已经被伊比利亚步兵所攻破,公民兵们不得不放弃城墙的防御,部分退守卫城,部分退往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