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于公元1638年出生,现在不到三十岁,正是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年纪,他原本就使用了筷子夹食,当《南华游记》传到欧洲时,他就成为了中华美食的铁粉。
宫里的大厨,正是南华帝国驻法国使馆里的大厨,被高价雇佣,负责为路易十四烹调中华美食。
同时,中国餐具也风靡了欧洲,之前欧洲大多数人用的碗碟,常见木制和陶制,但木碗容易腐烂,陶碗不容易洗刷,时间长了当然容易滋生细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的中国餐具,终于开始改变着惨不忍睹的欧洲饮食习惯。最先带来变化的,倒还不是低调的筷子,却是高调的瓷器。中国瓷器质地光滑耐热度高,与食物也不起化学反应,擦洗更是方便容易。于是进入欧洲后,迅速成了健康卫生的代表,自从16世纪起,就持续火遍欧洲贵族宫廷。
当中华美食在欧洲兴起时,带起中国餐具包括筷子在欧洲传播,又火了一波。
《南华游记》流传,令欧洲的“中国热”持续升温,该书被誉为继《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的又一向西方人介绍东方的力作。
马可·波罗是个意呆利人,他在元太祖时到达大都(即北京)见识了当时东方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是阳春白雪,那么《南华游记》则是下里巴人了,埃里克森在等候季风起,滞留在南华时到处游览,广泛接触各行各业,并通过报纸杂志得到了大量的资讯,
于是埃里克森就出名了,当“哥德堡号”回到瑞典的哥德堡时,那里的人已经知晓了他的名声,全因《南华游记》在欧洲的迅速传播,流传的速度比船行要快!
关键还在于他用了各国语言来写出来,更是方便传播。
“哥德堡号”进港,受到了港口方面鸣礼炮十九响的迎接,这是仅次于对国王的礼遇!
让埃里克森只觉得诚惶诚恐,而前来迎接他的瑞典枢密大臣吉姆·艾布特对埃里克森说道:“我迎接的不是埃里克森船长,而是《南华游记》的作者埃里克森!”
第2232章 南华秘闻
“这批上好的茶叶共值十二万金马克,谁还有更高的价格?”拍卖师问道。
见没人出价,拍卖师遂说道:“十二万金马克一次,十二万金马克二次,十二万金马克三次!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