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2页

中华时期军人的地位直线上升,平时待遇比同级高三成以上,战争期间更高,对死伤军人的抚恤极为丰厚,譬如战死一个官兵,平均抚恤金达到了一百银元,科什图尼察救下那么多人来,可就为大明省了不少的银子!

事实上,明军对外开战,能够花钱消灾,少死一些人,是今上提倡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什图尼察官拜大明兰州总兵,授少将军衔,因为朝廷树立河蟹标杆的需要,还被封为了一等男爵!

这在大明官方上确实不同寻常,很难得!

东南国那里红毛番不少,有的官至元帅、公爵,还有许多的红毛番将军与爵爷,而在新明朝中,红毛番少之又少,科什图尼察算是混得不错的一个。

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出他成功的诀窍就是:“抓住了机会!”

科什图尼察自揭家丑,说他以前在莫斯科就是混混,想上进也没机会。

到了东方,明军给了他一个机会,很幸运地,他抓住了这个机会,也就成为了大明朝中的一个传奇。

话说回来,归顺明军的老毛子之中混得好的无多,不同于到东南国的红毛番,他们普遍都是航海高手,要不然也过不得好望角!

有技术的人到哪都吃得开,哪怕东南国培养了大量的水手,也还是欢迎那些远航老手的参与。

而到东方来的老毛子鱼龙混杂,包括立陶宛人、德国人、俄国人、鞑靼人,很多都是社会渣滓、人间垃圾,混不下去的那种人(包括科什图尼察),自身素质差,无法遵守军纪,酗酒,最终能够升上高位的人,并不多。

至于老毛子中的神枪手瓦希里,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

明军席卷叶尼塞河与安加拉河以东的老毛子,大部分是由北海行省的军队包办,他们占据地理优势,动用的兵力其实也不多,仅仅一万多人,花的钱则不少,主要花在了补给上。

哪怕部队走到哪里,补给一直跟上,用来收买老毛子的朗姆酒从来没有短缺过,老毛子很喜欢喝朗姆酒,喜欢得不得了,与他们交流用朗姆酒开路,他们投降后就发朗姆酒来压惊,以至于后来历史学家认为是朗姆酒帮助明军打败了老毛子。

除开北海行省的军队,往东北开发的明朝大军也遭遇上了老毛子,自然,在东北的老毛子去国万里,孤立无援,岂能抗拒大明天军,如螳臂当车,被明军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