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七年(1374年),又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贫病无依者,工匠、军人及其他老弱残者,都是收养对象,院中有医官担任治疗。《明史》记载:“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靠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养济院穷民各注籍,无籍者收养蜡烛、幡竿二寺。”所需物资由所在府、州、县按时供给。
制度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明代以“士”为首,那些郎中能有多大的作为,都是单打独斗,惠民药局流于形式,无药可发,养济院里的民众是苟延残喘,时有饿死现象发生!
待到新明建立后,仿照东南国的公共医疗制度。
东南国则实现了医保全覆盖,所有的民众都有医保,虽说分了档次,可全民医保是敢大言不愧的。
而在外蒙古,提前实现了全民医保,对在蒙的明国军人与民众进行医保,所有的部族人也给医保,生病必治!
为此,加大了药物的运输量,再大兴土木,建设医院,仅库伦城就有五家大医院,病床数达到了一万张,而当时库伦城居民数不到三十万!
“这样我们的支出很大啊!”朝廷作出这样的决定时,有官员忧虑地道。
“不必担心!”主持此事的大学士堵胤锡温和地道。
“对于戎边、支边的军民,我们对他们负有重大的责任,要让每一个外蒙古的军民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乡!”堵胤锡说道,所有的官员一致点头,没人有异议。
外蒙古开发、守边之艰苦是官员们都清楚的,怎么能够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呢?!
“对于那些部族,我们是将取之,必先予之,当他们适应了我们给予他们的生活环境时,他们还能够跑吗?”堵胤锡说道:“外蒙古部族人桀骜不驯,我们既要用枪炮镇压他们,也要让他们看到跟随我们的好处!”
他的脸上展露笑容道:“不用我们花费太多,中药的良药苦口,他们还得有个适应过程呢。”
堵胤锡说得不错,部族人生病后习惯于去求神拜佛,请的是巫医去跳大神,到寺院里向神佛祈祷,一些部族人喝到苦苦的中药都给吐了出来!
事情有个适应的过程,先是部族官吏、职员与军人们受用了苦苦的中药,然后医院送医下乡,库伦城医院的“生意”这才好起来,渐渐地民众越来越信任中医,巫医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神佛倒还有用,求的是一个心安。
库伦城里除了医院多之外,还有学校也多,官府建立全日制小学,首先就把部族官吏、职员与军人们的孩子收进去,然后幼稚园和职业学校建立起来了,最后是库伦大学,属于南京大学的分校,由大明甚至是东南国各所大学派出教员支边,进驻库伦大学。
经大活佛的同意,朝廷甚至在库伦还建起了一个国立佛学院,佛子们对佛学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学习,按照双方协议,今后各寺院的主要僧众都要进佛学院里进修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