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页

宁远双树堡中间止岭为贵国界,塔山为我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两国俱于此互市,自宁远双树堡土岭界北至宁远北台,直抵山海关长城一带,若我国人又越入及贵国有人越出者,俱加稽察,按律处死,或两国有人乘船捕鱼海中来往者,尔国自宁远双树堡中间止岭沿海至黄城岛以西为界,我国与黄城岛东为界,若两国有越境妄行者亦俱察出处死。

愿如书中所言,以成和好,则我两人或亲誓天地,或各遣大臣代誓。”

从信里解读,黄台吉重申了议和的诚心,劝明朝为双方百姓考虑,尽快实现议和。他还表示,大清疆止已经十分广大,不会觊觎明朝中原之地。且为了实现议和,黄台吉可不计尊卑,言外之意就是一旦议和达成,黄台吉甚至可以取消帝号,向明朝称臣。在清军入关灭明十拿九稳的情况下,黄台吉做出这么大让步来,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虚假的。

因为他没必要这么说!

陈新甲极为兴奋,拿起了黄台吉的信,奔入书房内间,写起奏折。

他是举人出身,为了表示自己的不俗与能耐,书房造得较大,墙边书架装满了书,分为内外两间,内间往往用来写奏折,有一些机密文档,外间则用来读书、会客,刚才他接到宁远来的文书迫不及待打来开看,是在外间,明清的和约也放在了外。

在他于书房内间奋笔疾书时,一道人影闪进了他的书房内间……

第0661章 历史开的大玩笑

且说陈新甲洋洋洒洒,写了大段的奏折,仔细修改过后,觉得没什么问题后,再出外间,空无一人。

外间的东西摆放得好好的,他取了外间的和谈条件文书连同黄台吉的信作为附件,和奏折一道,拿在手里,立即出门,带上仪仗,呜锣打伞坐大轿前向皇宫向皇帝报喜!

当时是下午,宫门还没关闭,听闻他来,有急事,崇祯皇帝立即在乾清宫里接见他。

崇祯皇帝仔细地看过了奏折、和谈条件文书、黄台吉的信时,苍白失血削瘦的脸上尽是喜意!

他激动地道:“好!好!好!”

双方和谈,起初他担心北虏狮子大张口,开出不可接受的条件来,但没想到黄台吉居然是这么讲理,条件是如此的宽大,出乎他的意料。

岁币为黄金一万两,白银一百万两,缎二十万匹,布一百万匹真的不算什么,大明花在辽东的军饷一年都超过了岁币好几倍!

关键是花了钱照样败阵,与清国一旦签订条约,大明士气必定大振,即可把精锐边军移往内地,镇压那些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