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页

没有大臣上过此事相关的题本,所以肯定不是通过内阁这边;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了,那就是通过东厂那边,或者是通过锦衣卫那边。

无论是通过哪一边让陛下知道这种言论的,都代表魏大中这个人不行。

如果是通过东厂,代表着魏大中已经和魏忠贤走到一起了。这是多么让人不耻的事情?

即便是现在这些内阁大学士都是陛下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自己这些人与魏忠贤还是不和。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大中投靠魏忠贤,实在是人品太差。

如果魏大中投靠的是锦衣卫,那他的人品就更差了。他的老师还在锦衣卫的诏狱里面关着呢,这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在场的五人心思各异。

对于他们在怎么想,朱由校不是很在意。他脸上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那么静静的坐在龙椅上,等待五人有一个结果。

对于朱由校来说,把帽子扣在魏大中的头上,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

要知道“只有配享孔庙的圣人学说才能被讲学”是魏大中的原话,自己可没有添油加醋。

现在有人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自己,那么自己就可以拿来在朝堂上说,同时还可以说成这是民间的士子们说的。这代表什么?

这就代表民意啊!

通过这件事情,朱由校又学会了一招。自己要下去培养一些民意代表,适当的时候就让他们发表一些意见,然后自己正好顺水推舟的把它拿到朝堂上来。

这些可都是民意,自己身为一个帝王,怎么能忽视民意呢?

如此以来事情的由头就有了。

如果在朝堂上再放一些支持自己的臣子,那还有什么通不过的?

四位内阁大学士和一位礼部尚书谁也不知道朱由校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