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耕田,亩产番薯,能在三十石以上!”

听了这话,王在晋神情一动,变得有些激动起来,须臾,他又平复心情,喝了口茶,静静问:

“此话可当真?”

“我陈家于闽地推行番薯十数载,岂能有假?”陈经纶下意识的道。

为什么王在晋忽然变得有些激动,因为他看见了彻底解决各地饥荒的机遇!

要知道,眼下亩产稻麦的确不是很可观。

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此时南方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亩产,如吴江、昆山等地,亩收稻谷应两石,那么折合成后世就是亩产约三百斤。

《补农书》也载:“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

其上所说上熟之田,是稻谷“三石”、“春花一石半”。

那么,常田的稻谷产量就大概是亩产两石,春花亩产一石,合起来亩产三石。

这是南方,现下的北方,因小冰河期影响,荒地成片,百姓无地,被迫到处逃难,产量更少。

根据方志记载,明朝自番外引入番薯的人,不只福建的陈振龙一个。

除了他,还有吴川人林怀兰、东莞人陈益,自安南境内引入,但一直都是地方区域性,没能达到大规模推广。

万历末年起,陕西、河南、北直、山东、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各布政使司已经开始出现引入番薯的情况。

只不过,从引入到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