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门连忙撇清:“府君!不是我怕!我是汉人,肯定要死战到底,但你也知道这辽西之地,百姓构成复杂,包括隔壁的右北平、渔阳也是,三郡乌桓内附的部分,占了好几成人口!
原先朝廷都是把那些真心汉化内附的乌桓人,比照汉人来耕作编户征税,如今大敌来袭,府君您也是一视同仁重用这些百姓守城!可我担心他们当中会有人更容易动摇,成为楼班的内应!毕竟他们才是同文同种!”
田畴脸色一变,他没想到军中内部居然有不少人是这种想法,这时候还在忌惮他重用乌桓百姓守城的问题。
没错,辽西确实有很多内附的乌桓人。毕竟当年乌桓可是号称能拉出二十万壮丁呢,如今楼班带走的也就六七万,可见跟着楼班走的只是乌桓人中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是真心当大汉百姓的。
跟着高干、楼班,心向袁氏的,汉族和乌桓都有,但都不是主流。
要是被这次的事情,就挑拨得内部认同再次分崩,那就得不偿失了,对大汉国力和北疆稳定的伤害,甚至比楼班的直接军事伤害还大。
陛下和丞相对于内附游牧的政策基调,还是同化为主。真心说汉语学汉字、认同向往汉人生活方式的,那就要好好归化,彻底的汉化。
田畴擅抚夷务,这种时候他当然知道要团结好真心归顺的那部分汉化百姓的重要性,不能逼反了更多人。
做好了这一点,外敌不足为惧。
他就是要用内附乌桓守城、去杀那些攻城的乌桓叛军!这才是最节约汉人性命的作战方式,也最利于长期团结。
思之再三,田畴准备对城内再进行一次战时的动员讲话,
尤其是要把内附乌桓里那些大族子弟、多多少少已经学汉人读过一点书的乌桓出身基层官员、小吏、军官,都好好洗洗脑,正本清源。
这事儿,历史上的田畴也擅长做。但这一世,他有了一个更好的工具,那就是已故太傅蔡邕、前些年写的《史记索隐》。
当天晚上,田畴在城内军营露天设宴,请了所有乌桓军官和豪强头领喝酒。
他这是担心那些人多虑自危,才特地没选择去太守府邸,怕那些人误以为他要“摔杯为号”、猜忌其中有人跟楼班勾结联络。
田畴知道怎么跟民风彪悍的人打交道,所以上来先一起干几碗,然后掏出一本书,正是《史记索隐》,开始用大白话结合生动的例子,给这些乌桓人讲起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