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不该李素亲自来说,也不该刘备来下诏,应该刘备留给儿子辈甚至孙子辈。

因为李素给他的建议,就是“盖棺论定,确保后人来封,生前不要下判断”。

……

对于李素的前两方面大而化之的建议、提出的努力方向,刘备觉得很对。

对于第三个方面的建议,刘备乍一听有点不理解。他误以为李素这是在谦虚,不好意思请求给本人封圣,所以才说留给后人。刘备便开诚布公地打断他:

“贤弟这是疑虑朕不成?本朝若要另封新圣,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李素也不藏着掖着:“臣并非担心毛遂自荐,而是认为,此前两汉的教训,已经充分说明封圣这事儿,操作得不好,容易被人利用。

光武中兴,不过百余年便分崩离析,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也可以判定,光武的子孙们,在封圣问题上处理得不如先汉诸君好。”

刘备摸了摸胡子:“愿闻其详。”

李素就大致说了一遍,里面有些内容刘备这些年勤于学习,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李素还是全面阐述,以免遗漏。

这事儿其实需要从后人一贯的一个误区说起:

在很多后代人眼里,甚至包括在东汉末年很多儒生眼里,都觉得自从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孔子就是圣人了。

但这其实大谬不然。

先不说后世历史课本上,说汉武帝听了董仲舒、就“独尊儒术”,这本身就是一个误解,汉武帝只是重用了儒术,没有到独尊的程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确实是董仲舒说的,也是他的建议。但建议也就只是建议,皇帝可以不接受,就算接受,也要考虑一个接受的时间表、程度深浅,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直到汉昭帝、宣帝时,依然反复过“我汉家自有成法,王霸道杂之”,法家和那些儒家贤良文学,还是反复斗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