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敌一侧的深度,也只是刚好跟守军弓弩手的胸齐平,守兵可以跟近代战争猫在堑壕里的步枪兵一样,只在地面上露出头和脖子,以及一部分手臂放箭,整个身体绝大部分是藏在地下的。
可别小看这个设计,这种设计的精髓不仅仅是更好的掩体,还有卡攻城方的走位、导致攻击方被弓弩射中的概率大大提升。
因为正常野战中,攻守双方如果海拔高度一样、弓弩平射的命中率其实是很高的,抛射命中率才低。平射是扫一条线的,截面上敌军层层叠叠,射不中前排的还有可能蒙到后排的,只要箭矢飞行的轨迹上有敌人,就能射中。
而抛射命中率低,是因为抛射只是打击一个点,箭矢从天而降,不仅要左右瞄准,还得前后上下也准,等于是从一维直线瞄准变成二维平面投影瞄准,命中率就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只可惜野战中平射的机会极少,所谓临阵不过三矢,那是连远距离时的抛射都算上了,真正最后平射的可能也就一次机会。
而且野战阵型厚,平射的话最多只有第一排或者前两排能输出,后面的人为了防止射到战友还是只能抛射(第一排跪着放箭,第二排站着放箭)。
或者是装填速度特别慢的弩,搞成类似“火枪三段击”那样轮流上前放箭、退后装填。这就导致输出密度较差。
攻城战可以给远程火力的持续输出提供极大的便利,敌军冲锋过程中你射几十轮的机会都有。可城池被攻破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守城弓弩对攻城兵的杀伤并没有比野战几十倍的增长,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误区——
那就是守城兵虽然得到了高度的优势,而且不会被近身,但守城兵失去了“平射封锁一条线”的机会,只能是居高临下立体射击。
城墙上往下射的箭都是打击单一一个点的,又要瞄左右又要调上下高低,这个点没蒙到就白射了。也正是这个物理原理,才导致守城方没有对攻城方绝对碾压。
而这个问题,其实西方世界到了大航海时代,就已经随着工程几何学的普及,被解决了——
西方人十六世纪开始造的棱堡,城墙高度降低了,因此可以在城墙前面、护城河对岸堆长长的缓坡,这道坡的长度基本上跟当时火枪的最大射程一致。
攻城士兵走到这个坡上后,就不再是水平往前走,而是在爬坡。爬坡的坡度跟城墙上守兵的步枪瞄准线始终是彻底吻合的,因此屠杀效率成倍提高。(见一会儿的彩蛋章附图)
等于是原本在打战地、吃鸡之类的三维射击游戏,忽然简化到了二维平面的横版过关射击游戏,只要瞄个左右,左右准了必中,高低上下的维度被取消掉了。
那屠杀效率简直杠杠的。
当然,诸葛亮没有那么多人力进行西方棱堡式的施工,毕竟东方的城池面积比西方大得多,造一道“跟城墙长度相同、宽三百步的土坡”,哪怕这土坡高度才一人高,土工作业量也已经比修城墙本身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