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在最初督造船只阶段,还是亲自诸事过问的,但从197年开始,因为跟孙策翻脸,鲁肃还要兼管给李素的部队提供军需后勤,也跟着北上了,这儿后续的事情没时间亲自用心。

下面的基层官员,也就因为看不起蛮夷,而略有懈怠。

这种优越感,就好比后世国内很多人看其他肤色的人种,都觉得同一类肤色的人种都长得差不多,懒得去分辨他们内部的细微差别。

不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此刻赵云对准备工作的精益求精,正好给了个别用心的年轻基层官员表现机会。

只见鲁肃手下一名负责督领某支福船商队、打探夷情的小官,越众而出向赵云禀报:

“禀将军,林邑除了比交趾更炎热瘴疠,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林邑国土狭长,沿着海岸分布,但其地远不如交趾郡,多有大河沼泽。旧都本为我大汉日南、象林等地,但旧都城边河流也不过数十里即入海,难以灌溉种稻。

唯有林邑国土最南之地,才有大江河入海的肥沃平原,比流经交趾郡的红河更大,是该国立国后主要种稻区域。自与我大汉交恶后,林邑王区氏、外戚范氏恐我大汉报复,在肥沃的大河入口另立陪都,以免旧都离边境太近,被我大汉一鼓尔破。

我之前曾航行抵达此大河河口,寻当地土人贸易,画下地理图本,回程后还特地请教过熟悉蛮务的滇州调任同僚,言此大河便是滇州的澜沧水、在流出滇州地界后,在崇山莽林中再蜿蜒不知三四千里,方抵林邑国新都。

所以,正因林邑国土少大河,故该国虽不缺水,但绝大部分国土多靠连日多雨、搜集雨水、天然蓄水湖泊供给百姓,而不靠江河取水。

林邑南部,虽然也广种水稻,但只是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城邑周边种植,便如前述澜沧水两岸。

其余乡野之地,尤其是漫长的沿海瘠薄之地,林邑人不修水利,少种稻谷,多种耐盐杂树。只事稼穑,却不灌溉施肥,任谷木自生自灭。

我军如若从海路攻入林邑,还要担心的一点,那就是当地百姓都少有食用林邑稻,稻米只是林邑富人用于收税、囤积财富的粮食,普通人则吃草木之实、果树木干之粉。

我军如果缴获不到他们的粮米,又吃不惯当地的木头,就只有速战速决,靠海船随军运去军粮。

不过,好在林邑自我大汉故地日南郡以南,所有城邑均无城墙,便是国都也只有木栅。所以不存在据城死守相持,只要野战歼灭敌军,便可决定胜局。”

这番话有条有理,有详有略,说完之后,不仅赵云眼前一亮,就连其他鲁肃手下的同僚官员,也对这个执掌一支商船队的年轻小官刮目相看。

虽然这些内容有点匪夷所思,与外人的刻板印象有很大不同。但细细想来,还是有很多干货,凭空编造不出来,至少是脚踏实地调研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