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从谏如流地往下问:“那依你之见,建设南阳颍川运河的劳力,该如何征发?征发多少?如何补偿?如何筹资?”
李素已经想好了答案:“让这两年扩军的新兵兵源来服役搞建设,按照战时给军饷和给养,以军法管理。
去年我军扩军了八万,可机动远征的主力军,从三十二万扩军到了四十万。这八万人其实只是打了没几场仗,明年闲下来可以继续去服工役,带高额军饷。
别的闲置下来的部队也可以抽一部分,保持军事化管理。
而且,今年歼灭了那么多袁绍和江东的部队,可以劳役之后加以改编。民间再继续加大对南阳郡周边人口过于稠密、人多田少地区的征发,正好再凑十万新军。
如此,朝廷可以长途远征的精兵,扩充到五十万,未来作为一统天下的基础,相信未来彻底消灭袁、曹的过程中,都不用再扩军了。
未来数年征袁曹时再有俘虏,就遣其老弱归农。精壮者转为地方卫戍、民兵乡勇、工程徭役兵。大汉朝未来太平之后,保持五十万朝廷直属的精锐常备军就足够了,甚至还能逐步转一部分到二线,到时候视情况再定,要看四夷的威胁强弱而定。”
李素从来不认为一项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更晚、就一定比出现时间更早的制度有优越性。
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
后世他看到一些历史网络小说写手,喜欢为了降低读者认知成本,就吹嘘“后出现的更先进”,但这事儿真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六朝到唐初的府兵制,当然有制度上的先进性,在兵力动员效率和节约国家财政方面,也确实有优势。
但府兵制对于形成军阀这个问题上是有弊端的,藩镇的出现跟府兵制的残余也有关系。唐朝人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唐中期、后期,租庸调和两税法等措施缓解财政压力时,朝廷也试过改募兵制。
宋朝有钱之后,吸取唐朝藩镇和军阀教训,宁可多花钱也要募兵制。
汉朝严格来说,中后期一直是有募兵制的,只是因为天下太平、四夷威胁也小,所以常备军规模不大,募兵制花钱多的缺点也就不明显。
到汉末四夷威胁大了之后,募兵常备军规模要简单倍增,财政一下子就垮了,这才有段颎平凉、一年多花掉桓帝朝廷44个亿军费。
说到底,中国古代是在征兵和募兵之间反复横跳,不存在一种绝对比另一种先进,看朝廷的主要矛盾是军阀分离倾向还是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