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河东、河内和上党这三个郡,在长达将近一年的拉锯战中,被反复洗地,百姓都被抓去运粮修工事修防线,还有最后阶段的霍乱流行,百姓死者数十万,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管刘备是否爱民,这种程度的血腥大战,三个郡被彻底打烂都是免不了的。如果关羽立刻坚持继续进攻,要多越过两个被打成烂地的郡运粮,实力此消彼长还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袁绍军回到邺城后,瘟疫就有所缓解了,毕竟离开了河内这个食物水源都被重度污染了的环境。
而且进入农历十月份之后,后续天就凉快了,霍乱之类的瘟疫传播乃至其他尸体腐烂导致的疾病,都会消停一些。北方的寒冷季节一旦到来,对进攻方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袁绍军后撤收缩、同仇敌忾死守邺城,他们的士气和军心也会明显回升——因为历史上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猛攻,但随后一场的邯郸之战就相持死伤惨重,最后被“信陵君窃符救赵”反推而惨败,杀伤数万。
现在袁绍麾下的张辽文丑已经应了赵括的宿命,袁绍军上上下下的将士们都会因此而产生一种神秘主义的期待,觉得自己一方是不是要否极泰来了?是不是长平输到惨到极致之后,就是邺城的一波反弹?(注:邺城就是战国时的赵都邯郸)
人心是最难琢磨的东西,一旦士气因为某些天启或者历史惯性的鼓励而被激发起来,战斗力和精气神都会不一样的。
这一切,都注定了刘备阵营在如何乘胜追击、在哪些地方乘胜追击,都得重新好好讨论,做个计划,反正不能指望直接强推邺城就灭掉关东伪朝,那是不现实的。
诸葛亮回到朝廷,只能代表关羽这方的意见,不一定就能决定朝廷的态度。
第757章 雒阳八关取其五
关羽这次派诸葛亮回长安述职请功、顺便请朝廷定夺下一步的战略。
诸葛亮在做这事儿的过程中,却是多长了个心眼:他怕后续的讨论环节过于冗长,群意分歧难以决断,耽误了前方战机。
所以,他在本人从野王前线回长安的同时,就请关羽同时派兵力和使者南下,把北线战胜的消息,第一时间通报给远在一千五百里之外的李素,希望李素也能尽快做出反应,并且秘奏给刘备他的意见。
毕竟,诸葛亮已经太清楚,皇帝陛下对李师的信赖,有多严重。如果没问过李素的意见,刘备估计都不习惯仅靠荀攸钟繇诸葛亮的意见、直接拍板这种程度的大事儿了。
而且,诸葛亮估计,如今都九月中旬了,南线李素对孙权的最后一战,估计都已经打出眉目了。只是路途遥远,中间又有袁绍的地盘隔断,消息不通,所以河北战场的刘备军将领才不知道。
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现状,李素哪怕九月初一就灭了孙权、关羽九月十五都不知道,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