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还年轻,才十八岁,诸葛亮也没打算写得多完善,所以是不停开坑、慢慢填的状态,没狂妄到觉得自己能一下子写完本。语言措辞也偏向于口语笔记,后续根据实战经验积累保持更新就是,等将来要完本了,再用凝练优美的文笔重写一遍。

“太尉河内之战、野战数胜的经验,证明数万规模的中型兵团作战,内线调度一方在集中优势兵力方面有绝对的优势。

张辽麹义之所以败,就在于数十里的犄角援护距离,需要两个时辰的行军集结。这种时间差在正常交战速度时并不会有明显漏洞。

但是在关太尉超出常人预期的高速兵团集结出击能力面前、以及我军出击扎营位置与张、麹本阵恰到好处的距离,加上配合适当的离间迟滞,就漏出了被各个击破的的破绽……”

诸葛亮不但总结眼下这一战的经验,还引经据典,盘点历史上同类的战役、去芜存菁、求同存异,比对分析。

最后,诸葛亮总结出一条他觉得很有道理的规律:当交战双方可以在一场战役中调度的总兵力低于十万人的规模、交战双方一线总兵力低于二十万人时,“内线作战”一方有绝对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先机。

“内线作战”这个后世才出现的军事术语词汇,诸葛亮当然没有直接写,而是用他自己的语言组织了一下。但意思就是“两军对峙时居于中央位置、机动距离较短的一方”。

比如这次野王周边之战,张辽在野王北的丹水边,麹义在野王东的沁水边,相互调度没中间的关羽快,这就是个机会。

如果此时此刻李素能身在河北、看到诸葛亮写下的这些兵法笔记,一定会大惊失色:这不就是后世19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总结拿皇胜利的重要经验么?

(注:克劳塞维茨大家都熟,不用介绍,约米尼比他名声略小一点,但也是19世纪天下第二。克劳塞维茨被认为是反法同盟一方头号军事理论学者,约米尼则是法军一方的头号军事理论学者,但他们研究方向是一样的,都是研究拿皇为什么打胜仗)

不过还真别说,关羽在河内之战的连番胜利,其实原理跟拿皇在意大利那次成名之战“曼图亚要塞战役”非常神似。

只不过拿皇是利用了外线反法同盟军、调动出了一个抵达曼图亚要塞的微弱先后时间差,把敌人打了个葫芦娃救爷爷。而关羽把曼图亚要塞换成了野王城,其他几乎都一样,可谓是朴实流兵法之妙的杰作。

但诸葛亮之所以是天才,如果他写堂堂之阵的兵法,只总结到约米尼和克劳塞维茨的程度,那他就不配称为诸葛亮了。

诸葛亮显然走得更远,更加以史为鉴、并配合自己的推演、发挥自己神级的算数推演天赋。

诸葛亮结合历史指出:这种内线调动敌人拉扯出抵达战场时间差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双方交战总兵力的制约。

目前这一招好用,是因为双方总交战兵力不过七八万,所以内线一方可以把全部兵力拧成一个铁拳集中出击。如果兵力再多,达到十几万,甚至更多,那就无法把全部兵力都投入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