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孙策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好的抢时间。因为水运有个最大的麻烦就是河道不是笔直的。

偏偏夏泽、夏水这一带水网迂回严重,相当于河道要先往南到后世湖北监利县绕一下,再往北到华容县绕一下,算下来总路程起码比陆路走直线远一百多里地。因此在孙策急着赶时间接应蔡瑁偷江陵的时候,“人船分过”更稳妥。

当然这些运兵船只也不能丢,所以大部分士兵上岸直线强行军后,船还得往回开一点,慢慢走夏水迂回,比陆路部队晚两天时间差才能到江陵。

事实上,孙策这次的总兵力十万人,有三万五千人坐小船走汉水、夏水,还有六万五千人坐大船走南面长江主航道。这北线的三万五千人的主要价值,就是抢时间。

要是不抢时间的话,集中全部十万兵力都走迂回更远的长江江面,省事儿多了。

……

孙策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当先赶到江陵,蔡瑁已经在城内易帜坚守了十八个时辰了,也就是整整一天半。

孙策倒也谨慎,先让一小撮部下骑兵进城确认、由一名“肉侦”先锋官凌操带领,控制了江陵城北的城门、瓮城、内城门,还请蔡瑁本人到北门瓮城城楼上相见、问了情况。

然后凌操才给孙策喊话,孙策才亲自带着剩下的数百骑进城。

这次孙策军的北路三万五千陆军,是孙策本人作为主帅直辖统领的。下面还有韩当、程普(残疾,当年轘辕关围攻吕布的时候致残,所以程普从此只能领兵不能亲自冲杀。)、凌操等武将,也有诸如吕蒙、宋谦等中级武官。

南路走长江的六万五千大船水军,孙策托付给了周瑜,周瑜麾下校尉级别以上的高级将领有黄盖、董袭,中层将领有陈武、潘璋等等。

而且,后方的夏口、柴桑和其他腹地要害也要留将领守卫,所以孙策这次带来的将领确实不多。

比如朱治要守江北的庐江,擅长打山越的贺齐留守柴桑,黄祖依然在江西的庐陵,孙河则守卫丹阳门户的牛渚、虎林等江防要隘口(后世安徽的马鞍山、芜湖一带,是南京上游江防门户),孙权坐镇建业。

其余后方不太要害的郡,就丢给武力值不高的族中长辈比如吴景(舅舅)、孙静(叔父)等人镇守。

孙策安全进城后,首先亲自确认了蔡瑁截下的战利品,又看了仓库里的存粮,对初步结果还算满意。

“江陵之富庶,当真不可小觑,刘表积贮七年,存粮近二百万石,足可以确保我大军……至少一年多不用考虑粮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