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顶级的将军位,本来就没规定要时时刻刻封满,可以留着作为以后灭诸侯之功的上升空间。

诸葛亮听到这儿,才意识到自己预估的众人的升赏估高了——刘备这样才是爱惜臣僚,真一步到顶的都是不考虑可持续发展,是天子被人挟持时才有的恶例。

李素见他出神,还以为诸葛亮是在担心“关羽都不是大将军了,那我怎么做大将军司马”,所以立刻安慰他:

“云长被暂时平抑与你无关,你这次建功超出预期,才扭转败局。所以陛下登基之后,你的实授职务只会高于原定。我为你争取了太尉长史、兼领河东太守。

三公没有司马,属官以长史为最高。但云长这个太尉还是会负责与袁绍的作战的,你还是可以辅佐其民政后勤、战策方略。”

诸葛亮连忙解释:“不不不您误会了,弟子并非担忧自己前途,官职于我并不重要。对了,陛下以您为司空,那军职是否还……”

李素:“军职当然还是要的,我是卫将军、领司空事。”

第630章 围标式科举

诸葛亮毕竟不是什么权利欲熏心之辈,所以他只是稍微聊了些关于个人前途的话题,很快就歪楼关心起刘备登基后的人事改革变法事宜。

他也知道李素一直在这个领域憋大招,只等新皇新气象的时候拿出来,但诸葛亮自己最近一个多月军务倥偬,此前一直没机会关心,也没精力帮着出谋划策。

如今时机已经成熟,李素也不会跟他藏着掖着,直截了当相告:“这事儿你听听也好,我今日正好请了法孝直来赴宴,交代他点事儿,你也留下一起吃吧。”

诸葛亮当然是乖乖领命,然后趁着等法正的这点时间,先向李素了解一下他这段时间为刘备筹划的官制人事改革。

李素让婢女先补上了一轮茶点,然后边喝边提纲挈领说道:“陛下登基之后,我打算从三个方面整顿选官和吏治,要一步步走,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是选拔制度,我劝谏陛下依然保留察举制的名头,但是把察举的方法改为地方举侯选员额、朝廷中枢以新规考察,确认地方举来的侯选者是否胜任。

其次是官员的设置,之前的三公九卿虽然不至于过时,但是部门分配明显已经不合时宜,落后了数百年。

本朝自先汉末年,至光武中兴后明章二帝时,多次改制,新设、拔擢尚书令、侍中等官员,有些权柄实则已经与三公近似,但品秩却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