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没有翼德配合,云长却从永昌按计划发动了攻势,岂非要在穷苦不毛的山区,独力面对高颐的重兵死守邛都。凉山凶险之地,主公忍心云长万一有什么顿挫闪失么?我承认我心存侥幸,但绝非故意,我是觉得北线这丁点风险不如南线的实利重要。”
李素这么反复劝说,刘备才渐渐气消:“也罢,念在你没有恶意,只是侥幸,我不问你失察和瞒报的过失。但事已至此,我们自己的错误不能以天子蒙尘为代价。
陛下新封我汉中王,正是天下侧目之时。孤既有余力救驾,无论兵力多少,都要尽人臣的本分,岂能逡巡不前!传令,让公明点起南郑、沔阳、褒中全部屯田兵,孤要亲自北上救驾!”
李素听刘备说起封王之恩后,忽然自称就转变成了“孤”,强调自己于忠于义都应该救。
李素也只能连忙改口:“大王不可!若非要救驾,让徐晃率偏师出武功水、在五丈原与郿县观望、摇旗呐喊遥为声势,分其贼势声援长安即可,贼兵若来,徐晃依险拒战,尚有可为。大王切不可以万金之躯身入险地!臣期期不奉命!”
刘备也是火了,难得地自从跟李素搭档以来,第一次呵斥了李素:“放肆!救驾与否是大义所在,你不奉命孤就去不成了么?莫非孤不知兵?
孝直,孤知你深谙郿县周边地理,防守散关数年,当知进退,此次你随孤参赞军务。子敬,你把伯雅好生招待在府中,待孤救驾回来,再问他怠慢瞒报天子危机的过错。”
第312章 长安沦陷
面对刘备的乱命,法正、鲁肃很是无奈,但也只好先领命。
法正知道刘备只是在气头上,领命之后还不忘跟李素悄悄透底:“右将军勿忧,我会劝住大王不要冒进的。而且此番大王也确该亲自救援,以将其忠义昭示天下。”
法正不愧是个史书著称的功利主义者,年仅十八岁就把刘备的真心忠义想得那么“别有用心”,居然还认为是“刘备为了演给天下人看,让天下人对他的被封王彻底心服口服才坚持这么作秀”。
李素闻言苦笑,这个误解也不重要了,他懒得纠正法正。不过他相信法正也是懂行的,虽然年轻,不至于犯大错。如果稍微牺牲一些屯田兵就能知难而退还把感天动地的忠义之名立起来,彻底团结凝聚内部人心,倒也可以接受。
毕竟,这一世的刘备太顺利了。只在讨黄巾的时候打过一些几百人规模的小坎坷小败仗,跟李素搭档之后连买官带立功,半年一级一年一级升得太快了。容易飘,敲打敲打也是没办法的。毕竟前世他可是五十岁前都挺坎坷的。
李素最终只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思索了一下周边的环境,意识到此次北伐的地理形势,倒是与历史上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褒斜道相似——当然,也只是纯粹地理的相似,天时与人和是完全不同的(季节倒是差不多,都是七八月秋季出兵)
所以李素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交待了法正一句:“孝直,有你参赞军机我还是放心的,但你毕竟年轻、初临如此大战。此番出武功水后,务必于五丈原分兵屯驻设置本阵,确保褒斜道口不会被敌军包抄,如此我军就算不利还有退路,另外,要尽快砍伐树木,在武功水上置办木筏以便随时渡河接应。
另外,大王这点人马,不是去打仗为主的,关键是虚张声势吓住李傕郭汜,吓不住也没办法。所以东进救驾的部队,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北渡渭水,以免暴露在西凉铁骑冲击之下,一定要沿着渭南的狭窄河谷、背靠秦岭徐徐而进,如此纵然不利,也好退却回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