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部队并不是走路来佷山大营的,而是先走夷水行舟三十里,然后到山边只剩五六里路时才登岸。
划船的以今天抓到的俘虏为主,都没有携带武器,另有少量精兵看押,确保他们不会搞小动作,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确保作战部队的体力。
这三千劫营的战兵,都是从下午就开始抓紧睡觉、睡到半夜自然醒出发,船上那一两个时辰还有点小酒小肉垫垫肚子醒醒神,所以四更天时反而处在精神最饱满的状态。
当然这一切也得感激为大军提供就地征粮后勤工作的董和董县令(一周前还是县丞,因为筹措军粮有功已经火线提拔为县令)。
董和动员周边数县百姓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足额提供米菜酒肉,做得非常好。连张羡的部队远道而来、都不能保证这么充足的吃食。相比之下,只看军粮供给,似乎关羽才成了主场作战的一方。
“兴霸,你带五百斧盾兵为先锋,衔枚而进,不许举火。到营外时,分数路摸进营中,尽管摸黑砍杀便是,以口音区分敌我。
我与幼平,率领主力落后小半炷香的时候赶到,严阵举火而进。一定要关照士卒到时候脱去罩袍,露出里面的白布披肩,以免误伤。”
关羽最后关照了几句,这才放叼着刀子的甘宁离去。
甘宁可以百骑成功劫魏营,却未必能率领数千骑成功劫魏营。因为劫营的成败不是光看人多人少,更要有与人数想配合的战术与敌我识别体系。
当劫营者只有守军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时,进攻方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摸黑混入敌军,趁乱取势。他们连火把都不用打,见人就砍,反正砍到的肯定是敌人,因为敌人比自己人多太多。
而守军懵逼之间却不敢胡乱反击,就算反击了,误伤砍死的自己人也比敌人多得多。
就像一滴水掉进油锅,固然会被无数的油溅沸,但更多的是油溅油本身。
关羽让甘宁先带五百最精锐的斧盾兵,图的就是“趁着不需要考虑敌我识别问题的最初突袭期狂砍一波、彻底打乱敌军”,再让不得不考虑敌我识别的大部队有序压上。
用兵不多,却需要数名知兵擅战的统兵大将配合,别人想复制都复制不了。
换个场景,哪里去为一支三千人的劫营部队同时配置关羽、周泰和甘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