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要成为张姓反贼克星。
不过,现在还言之过早,辽东张纯还没杀完呢,张鲁更是还没出现,李素也就瞎几把一想。
李素暂时把这些过于长远的打算抛诸脑后,继续追问张亮:“说点别的吧,这《殿兴有福论》在雒阳盛传,就真的一点反对之人都没有?这些当世大儒,可是骨头硬的很,很敢说呢。不会全都希合上意、谄谀媚主吧。”
张亮挠挠头:“有倒是有,但也不敢攻讦太多,主要是侍中董扶、尚书郎华歆等人,指摘其中一二点,认为殿兴有福论过于激进,不利教化人心。我不读书,说不上来细节。”
第105章 舌战群儒(上)
李素听张亮提到的那些质疑殿兴有福论的家伙,貌似也没什么重量级人物,便没放在心上。
这个局面,也算在预料之中——绝大多数治学严谨、专注正道的大儒,并不想质疑殿兴有福的理论基础,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想质疑的点,政治上都是大逆不道的。不如就藏在心里不说了,或者等将来弃官下野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再说。
而董扶、华歆这类人,甚至包括如今还没被陶谦举茂才的王朗,都是汉末比较著名的喜欢预言“天命所归”的人。
动不动就是预言哪儿有天子气、要么就是大放阙词说什么“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这种类型的学者,就喜欢假装承认“殿兴有福论”的理论基础,来进行历史案例分析,以“友好学术交流”的姿态,从具体案例中找出李素自相矛盾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一个加强版的《蔡李公问对》。
想来就来吧!真理越辩越明。
侍中董扶学界威望与辈分虽高,但他已经太老了,战斗力不行。
至于华歆,呵呵,如今一介尚书郎,不足为虑——别以为带尚书二字就觉得牛逼,加上一个“郎”就不值钱了,基本上都是孝廉入仕后累计三五年资历,就是尚书郎了。比如之前给李素抄书拿润笔的钟繇,也是尚书郎。
当然了,华歆这人的威胁,倒也不仅仅靠官位,而是此人学界辈分比较高。
他与辽东关宁,当年同拜于马融门下,算是马融最年轻的一批弟子,所以理论上他俩是跟卢植、郑玄同一辈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