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也想写出有境界的三国文,写出一本真正体现“灵帝死前天下是官场思维,灵帝死后天下才切换到争霸思维”思想转变的三国文。

所以我不想纠结于根据地,而是秉持一个原则:大义名分比地盘更重要。

首先,对于真正投奔过的主公、直属领导,书中刘备和李素都不会下克上,也不会鸠占鹊巢,而是会始终保持天下义士的名声,损及“义名”的事情不会做。(当然,对于那些暗中相互利用帮助过、但明面上从未有主从关系的,就可以闹掰,这个不算在内。大家也别乱猜我这句辟谣具体针对谁)

其次,直到汉灵帝死的那一刻,刘备和李素都是最铁骨铮铮的大汉忠臣,我是朝廷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只要朝廷遇到了新的反贼,哪怕要刘备放弃目前做太守的根据地,千里迢迢去平叛,刘备也会毫无割据私心地去上任,这一点上,最终的“忠名”也会成为天下楷模。

我说这么多,绝对不想剧透,而是看你们猜得太多了。

所以就留一条线索:灵帝死的时候,主角最后一场为国锄贼锄到哪儿,未来正式根据地就到哪儿。在找到那块根据地之前,不会进行任何不便于移植保密的攀科技种田。

我就说到这儿。

第078章 命都没了还要钱有毛用

站在刘虞和刘备的视角上看举纯之乱的平定,视野范围未免会被限制,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是刘虞带着幽州的全部资源,在硬抗张举张纯。就靠刘虞嫡系的区区两万多人马,加上公孙瓒的几千人,一共才三万,就要打十几万叛军,太惨了。

但实际上,何止是幽州在出力。名义上张举要反的是整个大汉朝,被波及到的青冀幽兖都该出力。

历史上,后来袁绍雄踞河北,主要的兵力来源就是人口众多钱粮富庶的冀州。哪怕和平年代,贾琮名义上控制的常备军队规模也有三四万,对付张举绰绰有余。

只是河北平原太适合纯骑兵部队机动流窜,而冀州常备军骑兵只有五千,追不上罢了。

如今,张举被困在界河河口十天,失去了机动性,俨然已经被行动迟缓的冀州军慢慢围裹了上来。只是为了保存实力,贾琮一直在犹豫是否动手。

直到李素的攻心诱敌计策起效。

一时之间,河间、南皮的冀州军中,流言满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