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刘东星翻翻白眼。“你都加了半瓶子醋了。”
“俄嗦滴似张太师。”王国光叹息道:“还以为我大明第三个文正公,稳稳滴呢。”
“唉,是啊……”这下一众老西儿纷纷点头附和。“奏是不谥‘文正’,亦该给个‘文贞’。”
“至不济如阳明公的‘文成’也行啊。”
“文忠,确实低了。你们礼部怎么搞的吗?”
“礼部最高只能给到文忠,再往上就得皇上抬了。”礼部侍郎刘东星一脸无辜道:“谁知道竟原封不动照准了。”
“唉,这事儿闹得……”老西儿们又是一阵唏嘘。
历代文官对谥号的看重,甚至高于自己生前的荣誉。所谓盖棺论定莫过于是,谥号就是历史地位啊!而朝廷捏准了他们的心理,故而给谥的条件历来十分苛刻。汉朝规定只有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宋朝则是二品以上官员方有得谥号资格。
及至本朝,虽然规定文武官员若品级未够,但侍从有劳、或以死勤事者,亦可特赐谥号,取自上裁。但同时又规定:
‘凡遇文武大臣应得谥号者,备查本官生平履历、必其节概为朝野具瞻、勋猷系国家休戚,公论允服、毫无瑕疵者,方请上裁。如行业平常,虽官品崇高、亦不得概与。’
所以本朝给谥反而更加吝啬,二品尚书不得谥号者满坑满谷。按照本朝谥法,只有翰林出身的官员方能谥‘文’字。得谥‘文正’者,更是只有弘治朝的大学士李东阳和谢迁!
且李东阳还因为曲附刘瑾的一段黑历史,被时人作打油诗讽刺曰: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但李东阳不在乎,他知道千百年后,人们只记得他是李文正,却不会有多少人记得他的黑历史。故而当弥留之际,杨一清透露,他将成为大明朝头一个‘文正公’后,已经垂死的李东阳居然爬起来,给杨一清重重磕了个头。
‘文正’的份量可见一斑了。无怪乎文官的最高理想便是‘生封太傅、死谥文正’了。
比文正低一档的是文贞。其实文贞在唐朝才是最高的谥号,比如魏征、宋璟、张说这些贤臣都谥了‘文贞’。